第6章

黄昏再次降临,金色的光线为书店里这三个沉默的“修复者”镀上了轮廓。 他们彼此之间,依旧陌生,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不知道对方的故事。 但在这个充满纸张和时光味道的空间里,在阿晴那无声的引导下,他们破碎的心绪,仿佛找到了一个暂时的、可以停靠的港湾,并在这种奇特的“共修”中,获得了片刻的、珍贵的沉静。

而阿晴,在工作的间隙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他们。她知道,修复一本书容易,修复一颗心,路还很长。 但第一步,已经迈出。

3 在修复中沉静

“落日书斋”里的时间,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拉长了。日升月落,窗外车马喧嚣,而书店内部,却维持着一种恒定的、近乎禅定的静谧。这种静谧并非死寂,而是由细微的、富有生命力的声音构成:毛笔扫过纸面的沙沙声,骨刀分离书页的细微嗤啦声,偶尔一声轻不可闻的、调整坐姿时衣料的摩擦声。

秦风、夏晓、李想,这三条原本平行的、充满动荡的直线,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找到了一个奇异的交点。他们没有过多的交流,甚至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却在日复一日的“修复”中,形成了一种默契的“共修”氛围。

秦风与《孙子兵法》:谋略之外的沉淀

秦风的世界,曾经是由数据、报表、战略会议和永无止境的KPI构成的。他的思维模式是线性的,目标导向的,追求效率和结果。而修复这本民国线装的《孙子兵法》,却是一项完全违背他过往经验的工作。

起初,他极其笨拙。调制浆糊不是稀了就是稠了;用狼毫笔涂抹浆糊时,手会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不是涂多了溢出来,就是涂少了粘不牢。看着那道贯穿书脊的裂痕,他感到的是一种熟悉的焦躁——一个需要被快速解决的“问题”。

阿晴很少言语指导,只是在他明显出错时,会无声地走过来,拿起工具,为他演示。她的手指稳定而灵巧,动作如行云流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从容。秦风看着她将浆糊精准地控制在发丝般的宽度,看着补纸在她的按压下与旧页完美融合,不留一丝痕迹。

他开始模仿,强迫自己慢下来。

在无数次失败和重新来过的过程中,一种奇怪的变化发生了。当他全神贯注于那毫米级的操作时,脑海里那些关于裁员、关于求职碰壁、关于未来茫然的嘈杂声音,渐渐淡去了。他的世界收缩了,只剩下眼前这道裂缝,这片待修补的纸张。打磨书口时,那细腻的触感从指尖传来,仿佛不是在打磨纸张,而是在打磨自己内心那些毛躁的、尖锐的棱角。

《孙子兵法》的内容,他早已烂熟于心。“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过去,他从中汲取的是竞争与制胜的智慧。但此刻,在修复它的过程中,他品出了别样的味道。是“不动如山”的沉静,是“疾如风,徐如林”的节奏,是“知己知彼”中,那首先需要面对的、真实的“己”。

他不再把这仅仅看作是一本需要修复的旧书,而是看作一面映照自身的镜子。他过去的失败,是否也源于只知“伐兵”,而忽略了“伐谋”与“修道”?是否只顾埋头疾进,却忘了“徐如林”的耐心与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