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灰度的牢笼
有一种声音,是寂静的尖叫。
它不在空气里传播,而是直接钻进你的颅骨,在你的神经末梢上一次又一次地刮擦。那是数以亿计的信息,在光纤管道里狂奔、撞击、湮灭时,留下的集体哀鸣。对于周毅来说,这就是他世界永恒的背景音。
凌晨一点,元界科技,内容安全审核中心,第三工作区。
光线被精确调控到一种不会引起疲劳、但也绝不让人舒适的冷白色。一排排相同的工位向视野尽头延伸,像蜂巢,也像墓穴。每个格子间里,都坐着一个像周毅一样的人——他们被称为“网络清道夫”,或者,更技术化一点,“人形内容过滤器”。
周毅戴着公司配发的顶级降噪耳机,但隔绝不了那寂静的尖叫,反而让它在颅内更加清晰。他的眼球在面前三块巨大的显示器之间高速、机械地移动,瞳孔里倒映着数据洪流奔涌不息的残影。
左屏,是实时更新的待审核队列,数字以每秒数十条的速度跳动,永不枯竭。 中屏,是当前审核内容的展示窗口,图像、视频、文字片段,光怪陆离。 右屏,是审核工具条,只有三个巨大的虚拟按钮:【通过】、【删除】、【封禁】。
他的右手食指,像上了发条的机械臂,在鼠标上抬起、落下、抬起、落下,精准地点击着那三个决定信息生死的按钮。频率稳定,仿佛流水线上的焊接工。
【删除】——一张血腥暴力的战场照片,残肢断臂,触目惊心。 【封禁】——一段充满仇恨言论的极端演讲,声音嘶哑,面目狰狞。 【删除】——一条精心编织的虚假金融信息,诱惑着贪婪与无知。 【通过】——一条无害的宠物视频,猫咪打了个哈欠,短暂地舒缓了一下他紧绷的神经,但旋即被下一段内容淹没。
他的脸在屏幕冷光的映照下,呈现出一种缺乏血色的苍白。眼神是空洞的,没有焦点,只有一种长期过度聚焦后的涣散。他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感受,只需要判断。公司的AI“明镜”系统已经对内容进行了初级筛查和分类,他的工作,是完成最后,也是最艰难的“人性化”判断——处理那些AI无法百分百确定的灰色地带。
而这些“灰色”,往往是人性中最肮脏、最扭曲、最不堪入目的部分。
“嘿,周哥,你看这个……”旁边工位的年轻同事小李,隔着隔板小声叫他,语气里带着一丝猎奇的兴奋,“真他妈绝了,这年头什么人都有。”
周毅没有转头,甚至没有减慢手上的速度。他只是从喉咙里发出一声模糊的“嗯”,算是回应。他不想看,也不需要看。他知道那无非是又一种挑战人类想象力下限的内容。刚入职时,他也会震惊、会愤怒、会生理不适,甚至会和小李一样,带着一种病态的好奇去“分享”。但现在,他只剩下麻木。他的情感阈值,已经被海量的负面信息冲刷得如同鹅卵石一样光滑而冰冷。
他的世界,只剩下两种颜色:合规的灰,与违规的灰。非黑即白?不,网络世界绝大多数都是令人疲惫的灰。
耳机里,传来AI“明镜”那毫无起伏的、合成的女声提示,冰冷而精准: “编号7341内容,仇恨言论概率87.3%,建议封禁。” “编号7342内容,虚假信息概率92.1%,建议删除。” “编号7343内容,色情露骨概率78.5%,建议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