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003 号车的试运营正式开始。第一位客户是刚毕业的程序员小林,戴着黑框眼镜,发际线后移得明显,坐下时还紧张地攥着衣角:“之前在别的店纹过一次,像贴了块黑胶布,同事都笑我‘植发失败版’。” 我按父亲的配比调好色料,又用陈教授图纸里的微型纹发笔操作,笔尖比普通纹发笔细了一半,能精准控制色料用量。
三个小时后,小林对着镜子反复摸额头,突然笑出声:“这发缝太自然了!我妈要是知道,肯定不催我植发了。” 他当场拍了段视频发社交平台,标题是 “藏在移动车里的‘生发魔法’”,配文里还特意提了 “用老手艺配新工具,连色料里都有薰衣草香”。到中午时,这条视频已经引来了二十多个预约,还有人在评论区问 “能不能给家里老人做定制假发”。
下午一点,我们去给预约家庭套餐的孙家上门服务。孙女士家有个刚满周岁的宝宝,要办抓周宴,想做亲子发型。“之前带宝宝去理发店,哭得撕心裂肺,” 孙女士抱着宝宝,手里还攥着玩具梳子,“听说你们有专门的儿童剪发方法,就想试试。” 我想起父亲手册里夹的 “哄娃秘诀”—— 剪发时把玩具梳子当 “小火车”,顺着头发 “开轨道”,边剪边说 “小火车要过山洞啦”。
小周拿着儿童安全剪刀配合,我拿着玩具梳子在宝宝头顶轻轻划动:“小火车来啦,要从这根‘轨道’开到那根‘轨道’哦!” 宝宝果然不哭闹了,还伸手去抓梳子,全程笑着配合。剪完亲子发型,孙先生抱着宝宝坐在美发车里拍照,背景是车身上新喷的联盟标语,他笑着说:“这比影楼的造型还特别,以后每年抓周都找你们订家庭套餐。”
最触动我的是傍晚给周阿婆上门做假发。阿婆今年 78 岁,独居,家里的茶几上摆着老照片,照片里的阿婆梳着整齐的盘发,身边的爷爷穿着中山装。“老伴走了五年了,” 阿婆摸着照片,声音有点哽咽,“我头发掉得没几根,想梳当年结婚时的盘发,可总梳不起来。”
我们根据老照片里的发型,用陈教授设计的轻量化支架做假发,发丝选的是和阿婆年轻时发色相近的深棕色,还特意加了几根银丝,更显自然。阿婆戴上假发,我教她怎么用蚕丝线固定,再插上她珍藏的玉簪,她对着镜子转了圈,突然红了眼眶:“像回到我 28 岁那年,他给我戴发簪的时候。” 她从抽屉里拿出个布包,里面是爷爷当年送她的手帕,非要塞给我:“你们这移动车,不是来剪头发的,是来帮人圆念想的。”
晚上七点,收工时小周拿着新的预约表跑过来,脸上满是兴奋:“沈砚哥,咱们这‘中高端’路线走对了!” 表上不仅有个人客户,还有两家养老院和一所高校的合作意向 —— 养老院要给失能老人做上门假发护理,高校想给毕业季的学生做 “求职形象套餐”,连之前质疑我们 “放弃公益” 的加盟商,都来问能不能学纹发技术和老配方。
我坐在美发车里,翻出父亲的服务手册,把那张色料配比表和陈教授的图纸照片贴在 9 月 28 日这页,写下:“今天才明白,父亲早为快发联盟的新航向埋下了伏笔。中高端不是价格高,是把‘温度’和‘精度’捏得更紧 —— 用老手艺的用心,配新技术的便利,让每一次移动美发,都能接住客户的‘小念想’。银剪刀里藏的不只是技术,是一代代人对‘让头发有温度’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