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住进澄心园给我安排的独立小院,看着房间里崭新的家具、上好的文房四宝,以及门外随时听候差遣的仆役,我有种极不真实的感觉。前一刻还在为温饱发愁,下一刻就仿佛跃入了云端。

但压力也随之而来。

第二天,我就向前来听取需求的赵管事提交了一份长长的清单。主要包括:各种品相、大小、磁性强弱的磁石(磁铁矿);不同纯度的铁、钢、铜等金属材料;质地均匀的硬木、玉石、象牙(用于制作轴承或支架);蚕丝、金银细丝;质地通透的水晶石;还有制作工具需要的挫刀、刻刀、钻头等。

赵管事面无表情地记下,只说了句“会尽快备齐”,便躬身退下。长公主府的效率高得惊人,不过两三日,大部分基础材料就已经堆满了我临时划作工坊的偏院。一些特别稀有的,如强磁性磁石和大块水晶,赵管事也表示已派人去寻。

材料陆续到位,我的“实验室”也算初具雏形。我拒绝了仆役的伺候,亲自动手整理归类。触摸着这些冰冷的矿石和金属,闻着木料和油脂的味道,我才渐渐找回一些在现代实验室里的熟悉感,那颗因穿越而一直惶惑不安的心,稍稍安定。

首先,我得明确方向。长公主转述中,那个“天启司南”被描述得神乎其神,“指向永不偏差”且“可测地脉”。前者可能意味着对方掌握了某种抵消摩擦或自动校准的技术,甚至可能涉及更复杂的磁学应用;后者就有点玄学了,或许是利用磁性测量地质变化?或者是噱头?

不管怎样,我得从基础做起,先造出一个远超当前水浮针精度和稳定性的指南针。

我决定从几个方向同时尝试:

第一,磁性材料。天然磁石的磁性往往不够强且不稳定。我需要尝试人工增强磁性的方法。比如,用强大的冲击或加热后冷却的方式,看能否改善其磁畴排列。更重要的是,制作钢针磁化。高碳钢能保留更强的剩磁,比原主用的铁针或天然磁石直接指示,效果会好得多。

第二,支撑方式。水浮法受水面波动影响大,且不易携带。我必须改为轴支撑。这就需要制作极其光滑、摩擦极小的轴尖和轴承座。我选择了质地坚硬的黄杨木和找来的一些碎玛瑙,亲自用最细的砂石一点点打磨。这是个极其考验耐心的活计,好几次因为用力不均或将轴尖磨断而前功尽弃。

第三,指向系统。单纯一根磁针,晃动起来难以快速稳定。我构思着,是否可以制作双磁针对称布置,或者将磁针与一个轻质的方位刻度盘结合起来,利用整体的惯性来减震?

第四,磁偏角校正。我记得地球磁极和地理极并不完全重合,存在磁偏角,且随时间地点变化。要制作高精度指南针,必须考虑这个因素,设计可调节的校正机构。这需要对本地磁偏角进行长期测量记录,但时间紧迫,只能先做一个的大致可调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