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熟悉感”是糖衣,包裹着致命的毒药。陈远一面贪婪地汲取着这失而复得的幻影,一面用冰冷的理智审视着每一个细节,试图剥开糖衣,看清内里的真相。
第一次试探,发生在“归来”后的第一个下午。
陈远坐在书桌前,假装整理稿纸,眼角的余光却时刻锁定着在客厅里安静翻阅杂志的“林晚”。阳光透过玻璃窗,在她身上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侧脸的线条柔和美好,与记忆中的影像严丝合缝。这画面几乎要让他再次动摇。
他深吸一口气,手指看似无意地划过笔记本电脑的触摸板。书房里隐藏的音响系统悄然启动,一曲舒缓悠扬的德彪西《月光》流淌出来,音符像清澈的溪水,缓缓浸润整个空间。
这是林晚的最爱。她说这首曲子能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像被月光洗涤过一样。每当她感到焦虑或需要灵感时,都会循环播放。陈远记得,她去世前那段时间,听得尤其频繁。
音乐响起的刹那,陈远的心脏微微收紧。他紧紧盯着“林晚”。
她翻动杂志的手指停顿了一下,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疑惑,随即化为温柔的微笑:“怎么突然放起钢琴曲了?还挺好听的。”
她的反应自然无比,就像听到任何一首悦耳的背景音乐。没有熟悉的沉浸表情,没有那种仿佛被旋律带入另一个世界的微醺感,更没有像过去那样,会随着节奏轻轻用指尖在膝盖上敲打拍子。
陈远的心沉了下去。他勉强笑了笑:“随便放的,觉得有点安静。”
“嗯,是有点太安静了。”“林晚”附和道,目光又重新回到了杂志上,似乎那上面的时尚资讯比这首承载着无数回忆的曲子更有吸引力。
第一次试探,失败。或者说,成功了——成功印证了他的怀疑。
这个看似完美的复刻品,在精神共鸣的深处,存在着无法弥补的裂痕。
陈远没有气馁,反而更加警惕。对手的准备比他想象的还要充分,她几乎复制了所有外在的、可以通过调查获得的信息,但对于那些深入骨髓的、私密的、情感层面的印记,她却无能为力。
他需要更直接的测试。
傍晚,两人在餐厅吃晚饭。“林晚”做了简单的三菜一汤,味道竟然有七八分像林晚的手艺。陈远食不知味,脑子里飞速运转。
他放下筷子,状似随意地提起,语气带着追忆往事的感慨:“晚晚,还记得吗?以前我们刚搬进来的时候,家里还养过一只猫,叫墨墨。”
“墨墨?”“林晚”夹菜的动作微微一顿,抬起眼看他,眼神里有一瞬间的茫然,但快得几乎捕捉不到。随即,她脸上绽开一个带着怀念的笑容,语气无比自然地将话接了过去:“是啊,怎么会不记得。那只小黑猫,调皮得很,总喜欢抓沙发,还把你最喜欢的那条领带当玩具挠坏了,你气得追着它满屋子跑。”
陈远握着筷子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
墨墨。这只猫,从未存在过。完完全全是他临时杜撰出来的!为了测试她是在真实回忆,还是在凭借调查资料进行应对。
而她,不仅接住了这个虚构的存在,还“回忆”出了生动的细节!这只有一个解释:她在撒谎!她在根据他的引导,即兴编造一个合理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共同记忆”,以巩固自己“林晚”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