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概括
苏晚与陈砚曾是彼此牵挂的恋人,陈砚因昆仑山科考失联三年,苏晚守着旧日信物与模糊承诺苦苦等待,却在无意间发现他与“同事”周芷的亲密合影与“背叛”书信,心碎之际认定陈砚早已移情。随着周芷的出现与真相逐层揭开,苏晚才得知所有“背叛”都是陈砚的精心设计——当年她为救陈砚遭遇雪崩,失去记忆,陈砚怕她记起创伤而隐瞒真相,后他在冰川遇险,为让苏晚彻底放下,故意留下假信让她“恨”自己。更意外的是,陈砚虽被救却失忆,流落昆仑山下的小镇种花,唯独对紫色花卉与“小晚”这个名字有着本能的熟悉。最终,苏晚找到他,在无需回忆的默契里,两人以全新的方式重续羁绊。
人物介绍
苏晚:温柔坚韧,对感情执着。曾在雪崩中救下陈砚却失忆,三年来守着陈砚“雪化归来”的承诺生活,面对“背叛”时痛苦挣扎,得知真相后选择追寻与接纳。她像陈砚口中的“茉莉”,看似柔弱,却能在风霜中坚守。
陈砚:热爱植物的科考队员,深情且隐忍。对苏晚的爱藏在细节里(如记录她喜欢的花、用特殊方式牵她的手),因怕苏晚回忆起雪崩创伤而隐瞒过往,遇险后为让她放下,不惜自造“移情”假象。失忆后,对苏晚的爱成了刻在本能里的执念。
周芷:陈砚的同事,正直且重诺。受陈砚所托隐瞒真相、扮演“第三者”,在陈砚失联后,成为揭开所有谜团的关键人物,最终帮助苏晚找到失忆的陈砚,完成了对友人的承诺。
第一章 落瓣
苏晚把第三十七次揉成团的信纸展开时,窗台上的茉莉彻底秃了。最后一片花瓣落在信纸上,像枚干枯的指纹,印在“陈砚”两个字中间。
她捏着信纸的手抖得厉害,笔尖在“勿念”两个字上悬了半响,墨汁晕开,倒像滴没忍住的泪。桌角的日历停在三年前,红圈圈住的那天,陈砚背着帆布包站在巷口,说要去昆仑山科考,等雪化了就回来。
门被轻轻叩响,是对门的林阿婆。“小晚,晾的衣裳要落雨了。”阿婆的声音裹着潮气,苏晚慌忙把信纸塞进《植物图鉴》,书脊上还留着陈砚用钢笔写的名字,笔画锋利,像他总爱削得极尖的铅笔。
收衣裳时,晾衣绳上的白衬衫被风吹得拍打脸颊,恍惚又是陈砚站在那里,衬衫下摆被风掀起,露出腰间那道被岩羊撞出来的疤。
第二章 邮筒
巷口的邮筒换了新漆,红得发疹。苏晚揣着那页写废的信纸绕了三圈,指腹反复摩挲投信口的铁皮,冰凉里混着自己的汗。
三年前陈砚就是在这里寄的明信片。她记得那天他穿件军绿色外套,围巾歪在一边,说队里规定只能寄明信片,字少,省邮票。她踮脚看他写地址,笔尖顿了顿,抬头冲她笑:“记着,昆仑山的雪化了,我就顺着融水漂回来。”
明信片后来被她压在玻璃板下,边角卷了毛边。上面只有一行字:“见字如面,勿念。”可她总觉得,那“勿念”两个字后面,藏着他没写完的千言万语。
夜深时,她真的撬了邮筒。生锈的锁芯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像极了陈砚临走前,那只被他养了五年的老猫临终时的哀鸣。指尖被铁皮划破,血珠滴在信纸上,晕开的形状竟和明信片上他笔尖顿住的墨点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