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着镜子扯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却在看见镜中自己眼里的光时,再也忍不住捂住嘴。这不是终点,只是她林晚,终于在被碾碎的废墟上,重新捡起了画笔。窗外,南方小城的阳光正穿透云层,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投下一道长长的、带着暖意的影子。
事业起步
从月薪 3000 到年入百万:苏晚的逆袭之路
离开厉家别墅的那个雨天,苏晚拖着行李箱站在街边,手机银行余额仅剩 2876 元。这个曾被厉承爵嘲讽 “离开我活不过三个月” 的女人,此刻攥着仅剩的积蓄,在城中村租下了一间带阁楼的单间 —— 白天是她的设计工作室,晚上阁楼的折叠床就是卧室。
最初三个月,她靠在设计平台接散单维生。500 元一套的淘宝详情页,800 元的宣传单设计,客户的要求天马行空:“要五彩斑斓的黑”“LOGO 放大的同时再缩小点”。为了赶工,她常常抱着笔记本电脑在 24 小时便利店待到凌晨,便利店的热咖啡成了她唯一的慰藉。那时的她,月收入勉强维持在 3000 元左右,连房租都要分两期支付。
转折点出现在一次 “捡漏”。一家濒临破产的文创公司急需品牌升级,预算却只有行业均价的三分之一。苏晚顶着同行 “廉价劳动力” 的嘲笑接下订单,用整整两周时间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将传统榫卯结构融入现代文具设计,最终拿出的 “木构系列” 文具不仅让甲方起死回生,更意外获得了设计界权威杂志《创意周刊》的专栏报道。
拒绝潜规则:用实力赢回尊重
随着名气渐长,苏晚成立了个人工作室 “晚风设计”。2024 年初,一位身家过亿的地产商通过中间人联系她,要求为新楼盘设计 VI 系统,却在第一次见面时暗示 “晚上单独聊聊细节”。
“张总,我的设计费是 80 万,包含三次修改。”苏晚将报价单推到对方面前,语气平静,“如果您需要其他‘服务’,出门左转有家五星级酒店,那里或许有您想要的。”
对方脸色瞬间铁青:“你知道我是谁吗?得罪我,你在业内别想混了!”
苏晚合上笔记本电脑:“我的工作室靠作品说话,不是靠饭局。”
这场冲突意外让她收获了 “硬骨头设计师” 的名声。更戏剧性的是,被拒绝的地产商最终选择了另一位设计师,但其作品因涉嫌抄袭苏晚的初稿被曝光,反倒是苏晚工作室的原创理念被业内大佬点赞,订单量激增 300%。
隔空打脸:甲方的 “百倍” 惊叹
2025 年春季,厉氏集团旗下新能源公司的合作伙伴 —— 盛辉科技,启动品牌升级项目招标。此时的苏晚已非吴下阿蒙:工作室年营收突破百万,团队扩展到 8 人,作品连续斩获三项国际设计大奖。
在盛辉科技的最终评审会上,当苏晚团队的 “极光系列” VI 设计方案投影在大屏幕上时,全场陷入沉默。渐变蓝与科技银的碰撞,流动的线条模拟电流轨迹,连产品手册的纸张都选用了可降解的环保材质。
“这设计……” 盛辉科技 CEO 李总摘下眼镜反复擦拭,“比厉总夫人那个‘月光系列’强百倍不止啊!同样是新能源主题,人家这才叫真正的科技感与艺术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