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三章:知青院风波,辣味显锋芒

盖房的钱凑得不算容易——陈晓晓把母亲给的镯子当了,换了五十块钱;李旭把机械厂发的劳保鞋卖了,又添了自己攒的三十块,一起交给村长,请他帮忙找工人、买材料。土坯房要先和泥、打坯、砌墙,最快也得一个月才能完工,两人只能暂时还住知青院。

这一个月,成了陈晓晓的“受气期”。知青院的人知道他俩要盖房,酸话就没断过。

“有些人就是命好,资本家的女儿到了乡下,还能盖得起房,指不定藏了多少私房钱呢!”女知青张兰撇着嘴,故意把声音说得很大。

陈晓晓正在擦脸,听见这话,放下毛巾走过去,眼神冷得像冰:“我盖房的钱,是当了自己的镯子来的,没偷没抢,没占大队一分便宜,你有这说闲话的功夫,不如去拾点柴火,省得晚上冻得哭。”

张兰被怼得脸通红,还想反驳,旁边的男知青王强又凑过来:“哟,陈知青这脾气,不愧是资本家养的,就是横。李旭,你跟她走这么近,就不怕被她带坏了?”

这话彻底惹毛了陈晓晓,她抬手就给了王强一巴掌,声音脆响:“你嘴里放干净点!我爸妈的事是政策定的,我没招谁没惹谁,你再敢说一句难听的,我撕烂你的嘴!”

王强捂着脸,不敢置信地看着她——这女知青看着文静,怎么跟个小辣椒似的?周围的知青都傻了眼,没人敢再说话。

李旭站在门口,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嘴角忍不住往上扬。他原本觉得陈晓晓是个娇弱的城里姑娘,没想到脾气这么烈,怼人的时候眼睛亮得像星星,打人的时候也干脆利落,一点不拖泥带水。这股子鲜活劲儿,比知青院里那些只会抱怨、嚼舌根的人,有意思多了。

第四章:新房初落成,烟火渐生暖

一个月后,村东头的两间土坯房终于盖好了。墙是新打的黄土色,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窗户糊了新的麻纸,门口还搭了个小小的灶台。陈晓晓和李旭商量着,请知青院的人来吃饭,算是“暖房”。

陈晓晓的厨艺,是在京市家里学的。她从粮站买了两斤面粉,又托村长买了一只鸡,炖了锅鸡汤,还烙了几张油饼,炒了一盘鸡蛋。知青们来了,看着桌上的菜,眼睛都直了——在这儿能吃上一顿肉,比过年还稀罕。

饭桌上,李旭看着陈晓晓忙前忙后的身影,突然开口:“以后砍柴、挑水这些重活,我来做。你厨艺好,就负责煮饭,咱们搭个伙,也省得各自麻烦。”

陈晓晓手里的碗顿了一下,抬头看他。李旭的眼神很认真,没有半点敷衍。她想了想,点了头:“行,那我每天多煮点饭,你下工了直接过来吃。”

从那天起,两间挨着的土房,渐渐有了烟火气。李旭每天早上先去挑两桶水,放在陈晓晓门口,下工了就去砍柴,堆在灶台边;陈晓晓则会提前把饭做好,等李旭回来一起吃。有时候李旭下工晚,她会把菜温在灶上,李旭吃着热乎的菜,心里总觉得暖暖的。他发现陈晓晓不仅会做饭,还会看书——晚上没事的时候,她会在煤油灯下看一本旧的《政治经济学》,眼神专注。他越来越觉得,这个从京市来的姑娘,身上有太多他没见过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