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里面的情节太过真实,尤其是关于暴雨的起始,就在眼前。

鬼使神差地,我又拉开了那个抽屉,将笔记本拿了出来,塞进了自己沉甸甸的通勤包里。

走到写字楼大堂,玻璃门外已经飘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丝,带着初秋的凉意。

人们行色匆匆,或用包挡着头,或快步跑向地铁站。

这雨,看起来再普通不过。

可我脑海里,却反复回响着日记里那句潦草而笃定的话:

「……直到十二楼以下,皆成汪洋。」

心里某个角落轻轻咯噔了一下。

我握紧了背包带子,里面那本硬壳笔记本的存在感突然变得无比清晰。

也许……只是也许,反正顺路,该去楼下的便利店,多买几包泡面和瓶装水?

第二章:雨落倾城

日记上的日期,像一句恶毒的咒语,悄然应验。

那天之后,雨真的没有停。

起初,人们不以为意,甚至有些久旱逢甘霖的喜悦。

但一天,两天,三天……

雨水仿佛忘记了关闭阀门的天空水龙头,持续不断地倾泻。

城市排水系统不堪重负,街道开始积水,交通陷入半瘫痪。

新闻里,专家的解释从“百年一遇的持续性强降水”逐渐变成了“极端异常气候事件”,语气一天比一天凝重。

社交媒体上开始出现各种触目惊心的视频和内涝照片,恐慌的情绪像潮湿的空气一样,无声地渗透进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我坐在15楼公寓的窗边,看着楼下原本车水马龙的街道,渐渐变成了一条浑浊汹涌的河流。

汽车像黑色的甲壳虫,漂浮在水面上,互相碰撞。

人们最初还在涉水行走,后来水位漫过了腰部。

再后来,只能看到零星的人影在较高的建筑物楼顶或窗口挥舞着颜色鲜艳的衣物。

恐惧,像冰冷的藤蔓,缠住了我的心脏。

那本日记,不是小说,不是恶作剧。

它是预言,是来自未来,或者说来自某个知晓真相的存在的警告。

庆幸的是,在暴雨彻底失控前的最后两天,我几乎是凭着一种本能,疯狂地行动了起来。

我掏空了本就不丰厚的储蓄,刷爆了信用卡,跑遍了超市和户外用品店。

压缩饼干、泡面、罐头、瓶装水堆满了厨房角落。

充电宝、手摇发电收音机、急救包、甚至还有几把看起来不太结实的多功能工具刀,都成了我重要的战略物资。

我还特意去药店,囤积了一些常备药和净水片。

最正确的决定,或许是在房东打来电话,焦急地询问低楼层租户情况时,我果断续租并承诺预付半年租金,保住了这间位于15楼的公寓。

这是一栋商住两用的楼房,而且和日记里描述的布局一模一样!

无论如何,我一定要留在这里。

只有在这里,日记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

日记里的文字,此刻像冰冷的刻度尺,丈量着生与死的距离。

我看着浑浊的水面一点点吞噬掉11楼、12楼的窗户。

最终,在接近13楼窗台的位置,上涨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但仍在缓慢而坚定地攀升。

网络时断时续,手机信号也变得飘忽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