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露锋芒
1998年的深圳,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映着灰蒙蒙的天。苏晚抱着一摞设计图,在拥挤的电梯里被挤得喘不过气,怀里的图纸边缘被揉得发皱——这是她熬夜改了三版的方案,若是再通不过,她在“远航设计”的试用期就只剩最后一周。
会议室里,创始人沈亦臻坐在主位,指尖敲着桌面,目光锐利如刀。他刚拒绝了前两个方案,轮到苏晚时,她深吸一口气,展开图纸:“沈总,这个‘城市绿谷’方案,我保留了商业动线,同时把屋顶改造成空中花园,既满足商户需求,也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话音刚落,有人立刻反驳:“空中花园成本太高,甲方不会同意。”苏晚早有准备,拿出测算表:“我联系了本地苗圃,用乡土植物能降低30%成本,且后期维护费用也能控制在预算内。”她语速平稳,眼神坚定,丝毫没注意到沈亦臻眼中闪过的赞许。
最终,方案意外通过。散会后,沈亦臻叫住她:“苏晚,下周跟我去见甲方,你的方案,你自己辩护。”苏晚愣了愣,随即挺直脊背:“好。”
那时的他们,一个是急需证明自己的新人,一个是背负着公司存亡压力的创业者。沈亦臻的“远航设计”刚起步,靠着几个小项目勉强维持;苏晚则是从老家小城来的“北漂”,兜里揣着母亲凑的生活费,满心都是“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执念。
2 并肩作战
第一次见甲方,苏晚紧张得手心冒汗。对方提出修改要求,语气带着不耐烦,沈亦臻却没替她解围,只在一旁静静看着。直到苏晚据理力争,用数据说服对方,他才淡淡开口:“苏设计师的专业度,我信得过。”回程的路上,他递给她一瓶水:“做设计,不光要会画图,还要会守住自己的专业底线。”
那之后,两人成了搭档。沈亦臻带着她跑工地,教她看施工图纸,告诉她“设计不是纸上谈兵,要落地才有用”;苏晚则用她的创新想法,帮公司拿下了几个重要项目——她设计的社区图书馆,把旧厂房改造成充满阳光的阅读空间,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点;她提出的“低碳办公”理念,帮客户节省了大量能耗成本,也让“远航设计”在业内打响了名气。
可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2001年,公司接了个地标性建筑项目,苏晚作为主设计师,熬夜三个月拿出的方案,却在评审会上被专家质疑“过于激进,缺乏实用性”。甲方要求更换设计师,沈亦臻顶着压力拒绝:“苏晚的方案有瑕疵,但她的创新思路是项目的核心,给我们一周时间修改。”
那一周,两人泡在会议室里,拆了方案重新梳理。苏晚一度崩溃,把图纸摔在桌上:“我是不是真的不行?”沈亦臻捡起图纸,指着其中一处细节:“你看这里,把玻璃幕墙和太阳能板结合,这个想法多好?我们不是要否定创新,是要让创新落地。”他陪着她查资料、改模型,甚至亲自去工厂测试材料性能。最终,修改后的方案不仅保留了核心创意,还解决了实用性问题,赢得了专家的认可。
项目落成那天,苏晚站在建筑前,看着自己的设计从图纸变成现实,眼眶发红。沈亦臻递给她一杯香槟:“苏设计师,恭喜你。”她转头看他,发现他眼底也带着笑意——这些年,他不再是那个紧绷着脸的创业者,眼神里多了几分温和;而她,也从那个怯生生的新人,长成了能独当一面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