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3 山河之约

日子一天天过去,“远航设计”成了业内知名的设计公司,苏晚成了合伙人,两人的关系也从搭档变成了恋人。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能一直走下去?苏晚笑着说:“我们不是谁依附谁,是一起往前跑。”

有次,公司接到一个偏远山区的学校设计项目,预算有限,条件艰苦。苏晚主动请缨,沈亦臻毫不犹豫地陪她一起去。他们住在村里的小学,白天丈量土地,和村民、孩子聊天,了解他们的需求;晚上在煤油灯下画图纸,蚊虫叮咬得厉害,却没人抱怨。

最终,他们设计的学校,用当地的夯土和木材做建材,既环保又省钱,还在屋顶种了蔬菜,让孩子们能参与劳动。开学那天,孩子们围着他们,送来了自己画的画。苏晚看着沈亦臻和孩子们一起放风筝,忽然觉得,最好的关系,就是这样——既能一起在写字楼里并肩作战,也能一起在山野间守护初心。

2010年,苏晚获得了“全国十佳设计师”称号。领奖台上,她看着台下的沈亦臻,笑着说:“我要感谢一个人,他不仅教会我做设计,更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设计师。我们一起走过了最难的日子,也一起见证了彼此的成长。未来,我们还要一起去更多地方,设计更多有温度的建筑,赴一场山河之约。”

台下的沈亦臻,眼中满是温柔。他知道,他们的故事,从来不是“谁成就谁”,而是“彼此成就”——就像他们设计的建筑,有钢筋的坚韧,也有阳光的温暖,在岁月里,一起成长,一起变得更好,一起走向更远的山河。

4 戈壁之光

2015年的春天,苏晚和沈亦臻站在西北戈壁的风沙里,望着眼前刚奠基的“戈壁生态馆”蓝图,风卷着沙粒打在脸上,却没掩住两人眼里的光。这是他们继山区学校后,又一个“用设计改变环境”的项目——要在荒芜的戈壁上,建起一座能收集雨水、利用太阳能供暖,还能培育本地耐旱植物的生态馆,为周边牧民提供技术支持和文化交流空间。

奠基仪式那天,附近牧民骑着马赶来,捧着奶茶和馕,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道谢。苏晚接过温热的奶茶,看着远处连绵的沙丘,忽然想起多年前在深圳写字楼里,那个只敢在会议室角落小声阐述方案的自己。她转头看向沈亦臻,他正和牧民们讨论着生态馆的细节,眉眼间满是耐心,早已没了当年那个锐利紧绷的创业者模样。

“在想什么?”沈亦臻走过来,顺手帮她拂去肩上的沙粒。

“在想,咱们好像走了很远的路。”苏晚笑着,指尖碰了碰他手里的蓝图,“从深圳的写字楼,到这里的戈壁,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沈亦臻握住她的手,掌心温暖而有力:“是我们一起走过来的。而且,这条路还没到尽头。”

5 风雨同舟

生态馆的建设比想象中更难。戈壁的昼夜温差极大,白天烈日炙烤,晚上寒风刺骨,建材运输也常因风沙受阻。有次连续一周刮沙尘暴,工地被迫停工,刚浇筑的地基还面临被风沙掩埋的风险。苏晚看着漫天黄沙,急得嘴角起了泡,沈亦臻却没慌,带着团队连夜制定防护方案,和工人一起用帆布和沙袋护住地基,熬了两个通宵,终于保住了前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