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休息时,苏晚靠在临时板房的窗边,看着沈亦臻在风沙里指挥工人的身影,心里忽然踏实下来。这些年,他们早已养成了默契——她有天马行空的创意,他能把创意落地为可行的方案;她偶尔会因理想主义陷入焦虑,他总能用理性和耐心帮她找回方向。就像这次,她提出“让生态馆成为牧民的家”,他便陪着她一次次走访牧民家,把他们的需求融入设计,哪怕多花几倍的时间调整图纸。

生态馆落成那天,戈壁上第一次响起了孩子们的笑声。馆内的植物培育区种满了沙棘和梭梭,雨水收集系统能满足日常用水,文化交流室里还摆着牧民们捐赠的老物件。苏晚和沈亦臻坐在馆前的台阶上,看着牧民们带着孩子参观,有的在学习植物养护技术,有的在文化室里翻阅书籍,阳光洒在他们脸上,温暖得让人挪不开眼。

“你看,咱们做到了。”苏晚轻声说。

沈亦臻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个小盒子,打开是一枚设计独特的戒指——戒面是用生态馆建设时剩下的铜料打造的,上面刻着微小的“山河”二字。“以前总忙着赶路,没给你一个正式的承诺。”他执起她的手,把戒指戴在她无名指上,“苏晚,往后的山河,我想和你一起走到底。”

苏晚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用力点头:“好。”

6 岁月沉淀

这之后,他们又接手了多个公益设计项目:在云南山区改造老旧校舍,让孩子们有了明亮的教室和操场;在江南水乡修复古民居,留住传统建筑的韵味;在东北林区设计森林防火站,既实用又与自然相融。每一个项目,他们都亲力亲为,从前期调研到后期落地,从不缺席。

2020年,“远航设计”成立二十周年。公司举办了一场设计展,展出的不仅有他们这些年的经典商业项目,更多的是那些公益设计的图纸和现场照片——戈壁生态馆的日落、山区学校孩子们的笑脸、古民居修复后的飞檐……展厅的最后,放着一张苏晚和沈亦臻的合影,背景是他们刚创业时的小办公室,照片下面写着一行字:“以设计为舟,共赴山河,共赴成长。”

开展那天,很多年轻设计师来向他们请教“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苏晚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想起了当年的自己,笑着说:“没有谁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关键是找到那个能和你并肩的人——你们一起面对困难,一起修正方向,一起把每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是两个人的彼此成就。”

沈亦臻站在她身边,补充道:“就像设计一座建筑,需要钢筋的支撑,也需要温度的注入。好的关系,也是如此——既有一起向前冲的勇气,也有彼此温暖的底气。”

夕阳透过展厅的玻璃,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那些承载着理想与温度的设计作品上。他们相视一笑,眼里满是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默契。往后的路,或许还会有风雨,但他们知道,只要彼此在身边,就能一起跨过每一道坎,一起设计出更多有温度的建筑,一起奔赴更远的山河,在相互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