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地下七百公尺的相遇

肖的额角抵着冰凉的玻璃观测窗,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窗棂上凝结的细小水珠。地下七百公尺的空间里没有昼夜之分,只有冷白色的LED灯永恒地照亮着巨大的探测器——那个被他们戏称为“水晶球”的庞然大物,正静静浸泡在超纯水之中,四万只光电倍增管像沉睡的眼睛,等待捕捉来自宇宙的幽灵信使。

“肖姐,第三组液闪的纯度检测报告出来了,偏差值0.02%,在允许范围之内。”研究生小林的声音打破了控制室的寂静,带着刚下夜班的疲惫。

肖转过身,白大褂的下摆扫过满是数据的工作台。她接过平板电脑,目光快速掠过密密麻麻的参数,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一道弧线:“通知实验室,明天再做一次平行样。中微子这东西最娇贵,一丝杂质都可能让整个周期的观测白费。”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作为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的核心成员,肖已经在这片地下世界待了整整三年。从探测器的浇筑到液闪的调试,她参与了每一个关键环节。对她而言,那些每秒穿过人体万亿次却无从感知的粒子,比地面上的人情世故更真实可触——至少中微子的行为遵循物理定律,不会像父亲那样突然消失,只留下书房里半本摊开的《粒子物理导论》。

小林应着声退了出去,控制室里又恢复了先前的静谧,只剩下服务器运行的低鸣和偶尔响起的数据提示音。肖重新看向观测窗,探测器内部的液闪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蓝紫色光晕,那是等待被激发的能量海洋。根据计算,此刻正有无数来自台山核电站的反电子中微子穿过这里,它们穿透七百公尺的岩层,穿透探测器的钢铁外壳,绝大多数会毫无阻碍地继续前行,只有极个别会与液闪中的质子发生反应,留下转瞬即逝的光信号。

就像此刻悄然推开的控制室门,带来一阵地面世界的新鲜空气。

“抱歉,请问肖研究员在吗?”

肖闻声回头,看见门口站着个陌生男人。他穿着深蓝色的冲锋衣,肩上背着磨损的登山包,裤脚还沾着未干的泥土,与这里一尘不染的环境格格不入。但他的眼神很亮,落在探测器的方向时,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那是肖在同行眼中才见过的神情。

“我是肖。”她走上前,注意到男人胸前挂着的临时通行证,名字一栏写着“建锋”,单位是中科院高能所理论物理部,“您是来对接振荡参数模型的?通知上说要下午才到。”

建锋抬手挠了挠头,露出一点腼腆的笑意:“提前了半天,想先看看探测器运行状态。毕竟纸上的参数再好,不如亲眼看看液闪的实际工况。”他的目光越过肖,重新投向那个巨大的“水晶球”,“没想到比设计图上更震撼。每秒五十多个中微子信号,相当于在这里见证无数次微观世界的奇迹。”

“奇迹?”肖挑了挑眉,这个词从理论物理学家嘴里说出来有些意外,“在我们实验物理学家眼里,这只是庞蒂科夫方程的具象化而已。中微子在传播中改变味态,就像三个不同频率的波在叠加振荡,本质上是量子概率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