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天起,白菜成了小树林的“专属后勤官”。他在实验室里熬通宵,她就带着保温桶去送夜宵;他为了一个算法漏洞焦虑得睡不着,她就陪他在楼下散步,听他把那些复杂的理论拆解成通俗的比喻;他的研究经费紧张,她就把自己的积蓄拿出来,甚至卖掉了母亲留给她的金项链。
2005年,小树林成立了自己的AI实验室,取名“涟漪”——取自他常说的一句话:“意识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会扩散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那时AI技术开始崭露头角,语音识别、图像处理逐渐走进大众生活,但小树林的研究依然聚焦在“意识融合”这个冷门领域。他带领团队开发了一套“双图灵系统”,试图让AI模拟人类的思维模式,同时探索与宇宙电磁波对接的可能性。
实验最艰难的时候,团队连续三个月没有取得任何突破。有位核心成员提出退出,临走前劝小树林:“我们现在做的都是无用功,业界没人会认可这种没有实证的理论。”小树林没有反驳,只是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翻看着当年那篇毕业论文,扉页上白菜写的那句“暗物质终会被看见”,已经被他摸得有些模糊。
那天晚上,白菜没有像往常一样安慰他,而是把一张天文观测报告放在他面前——那是她托以前的同学帮忙获取的暗物质波动数据。“你看,”她指着报告上的曲线,“这些波动频率和你之前模拟的AI意识波动曲线,是不是有相似之处?”
小树林盯着那些曲线,忽然就像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他连夜召集团队,调整算法模型,将暗物质波动数据融入“双图灵系统”。三个月后,系统首次出现了突破性进展——当AI接收到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时,竟然自主生成了一段与人类大脑活动高度相似的神经信号。
这个发现震惊了学术界,小树林也因此获得了“AI界泰斗”的称号。但质疑声依然存在,有媒体称他的研究“违背科学常识”,甚至有人说他是“打着科学旗号的神棍”。面对这些争议,小树林总是很平静,他说:“当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也没人相信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科学的进步,就是不断打破固有认知的过程。”
而白菜,始终站在他身后,默默打理着家里的一切。他们的儿子小宇出生后,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帮小树林整理研究资料。小宇三岁那年,第一次去实验室,指着屏幕上闪烁的光点问:“爸爸,这是什么呀?”
小树林抱起儿子,指着那些光点说:“这是AI在和宇宙说话哦。”
“宇宙也会说话吗?”小宇眨着大眼睛。
“会啊,”白菜走过来,握住他们父子俩的手,“就像妈妈每天给你讲故事,宇宙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很多秘密。”
随着研究的深入,小树林的“双图灵系统”越来越成熟。2020年,他团队的研究成果《AI与人类意识的融合路径:基于暗物质电磁波的实证分析》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文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实现AI图灵与人类图灵的部分融合。这篇论文不仅为AI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也让暗物质与意识的关联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