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中村的钟表匠
2025年秋,南方的雨总是来得又急又密。
广州城西,一条叫“榕树巷”的城中村深处,路灯昏黄,电线如蛛网般缠绕在斑驳的墙面上。巷口拐角处,一个不足两平米的修表摊静静伫立。摊主是个六十八岁的老头,姓周,街坊都叫他“周老头”。
他总穿着一件洗得发白、沾满机油的军大衣,左手食指缺了半截——那是三十多年前在国营钟表厂当学徒时,被齿轮咬掉的。如今厂子早没了,但他还在修表。三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
摊子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镊子、放大镜、螺丝刀、游丝盘、发条盒……每一样工具都磨得锃亮,像他本人一样,沉默却可靠。
“十块钱修好,修不好不收钱。”这是他的口头禅,也是他唯一的广告。
没人知道他有没有家人,也没人见过他笑。他话少,脾气倔,有人多问两句,他就皱眉:“修表就修表,哪来那么多废话?”
可每晚十点,当最后一盏店铺的灯熄灭,整条巷子陷入寂静时,总会有一个瘦小的身影悄悄走近他的摊位。
那是个十九岁的女孩,叫林小满。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背着一个旧帆布包,走路时脚步轻得像猫。她从不开口说话——她是听障人士,靠手语和写字交流。
她每次来,只问一句话,用手语比划:“今天……有人来问过这块表吗?”
她手里总攥着一块儿童电子表,屏幕早已碎裂,时间永远停在“10:15”。
周老头从不回答,只是冷冷地瞥一眼,摆摆手让她走。可等她转身离开,身影消失在巷尾后,他总会从工具箱最底层,抽出一本泛黄的日历。
那日历上,密密麻麻画满了小人——有的在爬山,有的在划船,有的骑着大象,有的站在雪峰之巅。旁边还写着一行行小字:“登珠峰”“读完《理想国》”“谱一首曲子”“出版一本书”……
而日历的封面,赫然写着四个字:一生心愿。
2 停在10:15的童年
林小满不是本地人。五年前,她和弟弟林小阳跟着父母从贵州山区来到广州打工。父母在制衣厂日夜轮班,姐弟俩挤在十平米的出租屋里,靠着一碗泡面、一盏台灯,熬过一个又一个夜晚。
小阳比小满小三岁,天生爱笑,总说:“姐,等我长大了,我要当探险家!我要去亚马逊河抓鳄鱼,去珠穆朗玛峰看星星!”
他有一块电子表,是妈妈用第一个月工资买的。表盘上有卡通小熊,时间永远定格在10:15——那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监控画面里的时刻。
那天是2020年10月15日,晚上10点15分。小阳说要去巷口买瓶水,从此再没回来。
警方查了三个月,毫无头绪。父母崩溃,母亲回了老家,父亲酗酒后出了车祸。小满成了孤儿,却拒绝进福利院。她白天在聋哑学校上课,晚上帮人缝衣服,只为留在这个城市——她坚信,弟弟还活着,只是迷路了。
而周老头的修表摊,是小阳失踪前最后出现的地方。
“他常来,坐我旁边看我修表,一坐就是一小时。”周老头后来对社工说过,“那孩子说,他想学修表,因为‘时间停了,人就回不去了’。”
小阳走丢那天,把表落在了摊上。周老头修好了,却一直没还——因为他知道,那孩子可能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