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谨慎地没有提及任何“蛊”的字眼,只称之为“GY-01特殊共生菌株”,作者署名是顾明哲和云芷。顾明哲动用了自己在学术圈的所有人脉,将这篇论文直接投递到了全球顶级的《自然·生物技术》期刊。
7.3:学术界的地震
论文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自然》的编辑和审稿人最初以为是恶作剧,但在反复验证实验数据和第三方机构重复实验成功后,整个植物学和微生物学界为之轰动!
无数顶尖实验室和农业生物科技公司发来合作请求,媒体的采访请求几乎挤爆了顾明哲的邮箱。顾明哲严格按照与云芷的约定,对所有核心问题保持沉默,只表示“菌株来源涉及机密,技术尚在深入研究阶段”。
这欲擒故纵的策略,成功地将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了他们身上,也毫无疑问地,刺痛了“创生科技”的神经。
第八幕:引蛇出洞
正如他们所料,“创生科技”坐不住了。正面强攻失败,学术上又被将了一军,他们改变了策略。
8.1:糖衣炮弹
一位风度翩翩、自称是“创生科技”亚太区投资总监的华人,史密斯·王,带着极具诚意的合作方案找上门来。他开出的条件优厚得令人咋舌:天价专利费、联合建立世界级实验室、共享全球销售渠道,并且承诺不干涉核心技术。
“顾博士,云芷女士,科学无国界,技术应该服务于全人类。”史密斯·王侃侃而谈,“我们拥有将这项伟大技术推广到全世界的能力,何必让它束之高阁呢?”
顾明哲有些动摇,这确实是快速推广技术、造福社会的捷径。但云芷却在桌下轻轻按住了他的手。
她看着史密斯·王,眼神仿佛能穿透他精心伪装的和善:“王总,你们的条件很好。但我有个问题,三年前,你们公司在西双版纳设立的‘热带植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