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手里那卷金丝玉帛,沉甸甸的,像一块冰。

墓室恢复了死寂,只有地面上还在缓缓黯淡的金光,和四壁星图残余的微光,映照着一场超乎想象的诡异剧变。

我强迫自己镇定下来,目光落在玉帛上。展开它?谁知道里面又藏着什么机关诅咒?可不看,我冒死来到这里,又为了什么?

深吸一口气,我小心翼翼地展开了帛卷。材质奇异,非丝非绢,触手冰凉柔韧,上面的字迹并非墨书,而是用更细的金丝绣成,是一种极其古老的鸟篆,夹杂着大量抽象的卦爻符号。

开篇第一句,就让我头皮发麻:

“余,周室守藏史,受命穆王,封藏‘归藏之核’于此。后世小子,能至此地,破吾‘悬魂幻卦’,可见尔于易道已有小成。”

守藏史?周穆王?那已经是西周中期了!这墓……难道不是西周初年的?

“归藏之核,非器非物,乃天地未形之先一缕生机,亦是一缕死机。穆王得之,欲求长生,然此核非人主可驭,强纳之,则国祚崩,山河倾。故命余假借陵寝,布八卦星盘大阵,以山川龙气镇之于此‘活穴’之地。”

我心跳加速,继续往下看。帛书上详细记述了这座古墓的真正面目——它根本不是什么诸侯陵墓,而是一个巨大的、活着的封印!整个墓穴的结构,依据《归藏》易理和《撼龙经》中的撼龙点穴之术构建,利用岐山龙脉,形成一个不断运转的“卦盘”,将那所谓的“归藏之核”封锁在主墓室,也就是“活穴”的穴眼之处。

那具会说话、然后风化的“尸体”,并非墓主,而是那位守藏史本人!他利用“归藏之核”的奇异力量,将自己的一部分灵识或者说残魂,封存在肉身之中,作为整个封印大阵的最后一道枢纽,或者说……看守者。等待后来者,交付这卷玉帛。

“然,归藏之核,阴阳未判,动静一体。其力可滋养万物,亦可汲取万物。凡近其身者,气血神魂,皆为其食。余以身为锁,魂为钥,千年镇守,灵识亦将磨灭……”

看到这里,一股寒意从尾椎骨直冲头顶。我想起了外面那些枯骨,他们不是死于机关,而是被这“归藏之核”吸干了?那祖父他……

我猛地抬头,看向那口依旧悬浮,但锁链已绷紧的青铜棺。棺底的骨粉刺目惊心。守藏史的灵识消散,封印……是不是松动了?

玉帛的最后,是一段警告,也是线索:

“后世得此帛者,切记,核之力已渗入地脉,牵动四方。近年地气翻涌,异象频生,皆因核欲破封而出。若任其流散,则千里之地,生机断绝,沦为死域。欲彻底解决,需寻得‘震鼎’……”

震鼎?《撼龙经》末尾的残页上,似乎提到过什么“九鼎镇州”的传说,难道并非空穴来风?

5 震鼎寻踪

就在我心神激荡,努力消化这骇人听闻的信息时,一阵轻微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从墓室角落的阴影里传了出来。

不是机括,更像是……脚步声?

我浑身汗毛倒竖,猛地抓起掉在一旁的短柄猎刀,握紧手电——幸好刚才掉落时没摔坏——循声照去。

光柱刺破黑暗,落在墙角。

一个人影,缓缓地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