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院手续办好的那天,江然最后一次躺在她住了半个月的病床上。阳光很好,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把空气里的微尘照得清清楚楚。
她的主刀医生沈之屿,正站在床尾,手里拿着她的病历夹,进行最后的出院叮嘱。
他穿着白大褂,里面是深蓝色的洗手服。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平静无波。他说话的语速不快不慢,用词精准,像在宣读一份精密仪器的说明书。
“术后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饮食,清淡为主。伤口恢复良好,但还是要定期观察。有任何不适,随时复诊。”
江然点点头,目光却没离开他的脸。
这半个月,她见过他凌晨查房时眉宇间的倦色,见过他手术成功后的一丝松弛,也见过他面对焦急家属时冷静而有力的安抚。
他像一座孤岛,专业,强大,自带一种生人勿近的气场。可江然知道,岛屿深处,或许有不为人知的温度。
“沈医生,”她鼓起勇气,打断了他的叮嘱。
沈之屿停下来,抬眼看她。他的眼神很专注,不带任何多余的情绪,只是单纯的询问。
“我出院以后,还能找你聊天吗?”江然问出这句话,心跳漏了一拍。她觉得自己问得冒昧又愚蠢,一个病人,对日理万机的主刀医生提出这种私人请求。
她已经准备好迎接一句礼貌而疏远的拒绝。
沈之屿看着她,沉默了两秒。这两秒,江然觉得比等待手术结果还要漫长。
然后,他开口,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嗯,消息可以直接发,不用挂号。”
江然愣住了。
他把病历夹合上,放在床尾的柜子上,对着她微微点头,算是告别,然后转身离开了病房。
门关上的瞬间,江然的心脏才重新剧烈跳动起来。
不用挂号。
这四个字,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2.
江然出院后的第一周,过得小心翼翼。她严格遵守医嘱,像对待一件珍宝一样对待自己劫后余生的身体。
她没有立刻联系沈之屿。
她怕自己的消息是一种打扰。她反复点开微信,看着那个灰色头像的联系人,名字是冷冰冰的“沈之屿胸外科”,然后又默默关掉。
直到一周后的复查日,她拍了伤口的照片,连同一句“沈医生,伤口看起来是这样,正常吗?”一起发了过去。
她以为要等很久,甚至可能等不到回复。
没想到,五分钟后,手机震动了一下。
“正常。继续保持干燥。”
简短,专业,是他的风格。
江然却对着这几个字,笑了起来。她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沟通借口。
从那天起,她的消息变得规律。
“沈医生,今天走路久了点,伤口有点痒,要紧吗?”
“正常现象,组织愈合。别抓。”
“沈医生,今天喝了点鱼汤,可以吗?”
“可以。不要太油腻。”
“沈医生,我感觉自己恢复得好快,是不是可以去楼下散步了?”
“十五分钟以内,慢走。”
他的回复总是很及时,几乎都在十分钟内。内容永远言简意赅,像一份份微型医嘱。
江然乐此不疲。她分享的早已不全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