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脸一下子热了:「是、是去年秋天捡的,觉得好看就夹进去了。」
「我小时候也在那本书里夹过银杏叶。」 他低头继续拧螺丝,声音轻得像落在书页上的灰尘,「不过那本是我妈的,后来丢了,没想到在这里看到相似的。」
书架修好后,沈亦舟帮我把书摆回去。他踮脚放最上层的《建筑十书》时,衬衫后背绷紧,露出好看的腰线,手指碰到我补过的书脊,会特意慢一点。我看着他的动作,突然想起大四那年,他也是这样踮脚拿书,我躲在收银台后面,偷偷用竹镊子夹了片银杏叶,想夹进他常看的那本《城市意象》里,结果刚走到书架前,就看到他收拾东西要走,只好又把叶子藏了起来。
「对了,改造项目组想把这个书架换掉。」 他放好书,拍了拍手上的灰,「说太旧了不安全,但我觉得可以保留 —— 我查了资料,这种松木书架在九十年代的老书店很常见,算街区的『记忆符号』。」 他看向我,「如果你愿意,我们可以找以前的老顾客写点回忆,证明这个书架的价值。」
我心里一动,指了指收银台旁边的本子:「我有『旧书换故事』的记录,里面有好几个老顾客提过这个书架,比如张奶奶说,她年轻时就是在这书架前认识她丈夫的。」
「那太好了。」 他眼睛亮了亮,从文件夹里拿出张草图,「你看,这是我画的改造后的书店,书架还在原来的位置,我还加了个小台子,你可以在上面修书,光线比角落好。」
草图上的书店窗户画成了银杏叶的形状,书架旁边有个小小的木台,上面放着竹镊子和浆糊罐。我捏着草图,指尖有点发颤:「谢谢,画得真好。」
「喜欢就好。」 他看了看表,「我得去工地了,晚上来拿外套,顺便…… 看看你修书的台子合不合适。」
他走后,小雨抱着 「旧书换故事」 的本子过来,神秘兮兮地翻到某一页:「林晚姐,你看这个!上周有个老爷爷用照片换了本《朝花夕拾》,照片里是 1998 年的书店,有个小姑娘在修书,旁边还有个男生在画书架!」
我凑过去看,照片有点泛黄,但能看清小姑娘的马尾辫和手里的竹镊子,男生坐在藤椅上,侧脸和沈亦舟一模一样。照片背面写着:「旧时光书店,1998 年秋,阿舟说要画遍这里的每样东西。」
我捏着照片,突然觉得手里的草图烫得发烫 —— 原来有些时光,早就被人悄悄拾起来了。
第三章 雨天的伞
连着三天,沈亦舟都会来书店。早上会带刚熬好的粥,说 「修书费眼睛,喝这个明目」;中午会帮我整理 「旧书换故事」 的本子,把老顾客的回忆按年份排好,说 「找项目组的时候好用」;晚上会坐在藤椅上画图,偶尔抬头,和我修书的目光撞在一起,就笑着递块热乎的桂花糕 —— 是巷口老字号的,我上次随口提过喜欢吃。
第四天下午,突然下起了大雨。雨点砸在玻璃上,噼里啪啦的,巷子里的积水很快没过脚踝。我关了店门,坐在修书台旁补一本 1987 年的《红楼梦》,手里拿着沈亦舟带来的老浆糊,罐子里还剩小半瓶。
玻璃门突然被推开,雨水顺着沈亦舟的头发滴下来,衬衫湿了大半,贴在身上,手里紧紧抱着个文件夹,生怕被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