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潮汐信约
窗外的雨敲打着玻璃,像无数细碎的钉子,将我的思绪钉在这个潮湿的午后。我坐在临海的这间咖啡馆里,面前的白瓷杯已经凉透,褐色的咖啡渍在杯壁勾勒出斑驳的地图。咸涩的海风穿过未关严的窗缝,带来远处海浪永无止境的叹息。
这里是“望海角”,我和林渊最初约定要一起来的地方。他说过,要在这里买一间小房子,推开窗就是无尽之蓝。如今,我来了,他却永远缺席。
我叫苏念,思念的念。人如其名,我的大半生似乎都在用来思念一个叫林渊的男人。记忆像被这海风浸泡,湿漉漉地沉重。
那一年,我十八岁,考入南方那所著名的滨海大学。开学典礼冗长而沉闷,当那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衬衫,抱着木吉他的少年走上舞台时,仿佛一道锐利的光,劈开了混沌的空气。他没有多余的话,只是对着麦克风轻轻说:“送给未知的,或许存在的,另一个灵魂。”然后,他拨动了琴弦。
是张雨生的《大海》。
“从那遥远海边,慢慢消失的你,本来模糊的脸,竟然渐渐清晰...”
他的声音不像张雨生那般清亮高亢,而是带着一种沙哑的、被海水浸透的质感,每一个字都像鹅卵石,投入我心潮深处,漾开无法平息的涟漪。礼堂喧闹的人声瞬间退潮,世界只剩下他和他的歌声。
我坐在台下,手指紧紧攥着裙角,心跳如擂鼓。光柱打在他微低的侧脸上,睫毛投下小片阴影,那么专注,又那么疏离。那一刻,我莫名觉得,他唱的不是歌,是孤独。而我,想走进那片孤独。
曲毕,他微微鞠躬,在一片掌声中默然下台,像一滴水回归大海,悄无声息。我却像被施了定身咒,久久无法动弹。室友周蕊推我:“哎,苏念,回神了!这学长挺帅啊,就是感觉冷冰冰的。”
我喃喃道:“他不冷,他只是...很深。”
从那天起,“林渊”这个名字,像一枚烙印,刻进了我的生活。他是建筑系大我两届的学长,才华横溢,沉默寡言,是校园里一个近乎传奇的存在。
我像个蹩脚的侦探,搜集关于他的一切碎片:他喜欢独自在天台画画,偏爱蓝色系;他常在深夜的琴房练琴;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朋友寥寥。
我知道,靠近他需要莫大的勇气。而我,一个从小按部就班、性格里带着怯懦的普通女孩,那份因歌声而起的悸动,被现实的距离感层层包裹,只能藏在心底。
我会“偶然”出现在他常去的图书馆楼层,隔着几排书架偷偷看他低头看书的侧影;
我会在他可能经过的林荫道徘徊,只为了一次擦肩而过的瞬间;
我甚至开始听张雨生,反复咀嚼那首《大海》的歌词,试图理解他歌声里的情绪。
真正让我们产生交集的,是在三个月后的校际艺术节。我作为宣传部的干事,负责征集作品。
那天,我抱着一摞海报穿过空旷的美术教室,准备布置展板。夕阳西沉,给教室铺上一层暖金色的光晕。空气中弥漫着松节油和颜料的味道。然后,我看到了他。
林渊站在窗边,面前支着画架。他背对着我,身形挺拔却透着一丝疲惫。地上散落着几张揉皱的画纸。我鬼使神差地没有离开,轻轻走近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