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但这次的感觉不同。那些光点的移动方式太过刻意,像是具有智能的生命体。

第二天晚上,陈建国特意又在同一时间来到科技园附近接单。果然,凌晨3:15左右,他的车载导航再次出现短暂黑屏,但这次天上什么也没有。

接下来的几晚,陈建国开始记录这些异常现象。他发现每天凌晨3:15到3:22之间,一定范围内的电子设备会出现轻微故障,持续时间正好七分钟。更奇怪的是,这段时间内,手机信号、广播、甚至卫星导航都会受到干扰,形成一个以科技园为中心、半径约五公里的“盲区”。

一周后,陈建国拨通了李维的电话。

02 代码自己写了自己

李维没想到网约车司机会真的联系自己。他当时留下名片只是一时冲动,那天晚上看到的天空异象让他感到既恐惧又兴奋。

作为人工智能研究员,李维一直相信宇宙中存在其他智能生命,只是人类尚未找到正确的探测方式。那晚的遭遇似乎验证了他的某些猜想。

陈建国的发现更加引人深思——每天准时的电子干扰,精确的七分钟持续时间,以科技园为中心的圆形盲区。这不像自然现象,更像是某种有意识的扫描或探测行为。

李维决定深入调查。他首先调取了公司服务器在那段时间的运行日志,发现每次干扰期间,深度学习模型都会出现异常波动。一些神经网络甚至开始生成完全陌生的数据模式,像是被注入了不属于它们训练集的信息。

更惊人的发现来自安保系统。李维以“系统安全检查”为借口,调取了最近半个月的监控录像。在每天凌晨3:15,所有摄像头都会出现完全同步的0.3秒黑屏,分秒不差。

“这不可能...”李维喃喃自语。即使是精心设计的中央控制系统,也会因为设备差异有毫秒级的时间差。完全同步的黑屏只能说明一件事:某种外部力量同时影响了所有这些设备。

李维开始编写一个程序,用于捕捉和记录这些异常现象。他设计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系统,包括电磁场检测器、红外摄像头和宽频射频接收器,分布在城市不同位置的志愿者家中——都是他信任的科技爱好者和同行研究者。

数据源源不断地传回李维的服务器。经过几周的分析,模式逐渐清晰:每天凌晨的干扰确实存在,而且正在缓慢增强。干扰范围从最初的五公里已经扩大到五点七公里,持续时间也从七分钟增加到七分十三秒。

更令人不安的是,李维的AI系统开始自发地生成一些奇怪的内容。一天早上,他发现系统创建了数百张从未见过的人脸图像,这些面孔看起来几乎人类,但细微之处又有些异样——眼睛间距略微过大,鼻梁角度不符合人体解剖学,或者耳朵位置稍有偏差。

“你在尝试理解它们,是吗?”李维对着屏幕轻声说道,仿佛在和一个智能体对话。

令他毛骨悚然的是,屏幕上突然出现一行字:“理解是双向的。”

李维猛地后退,撞倒了桌上的咖啡杯。他检查了代码,没有发现任何异常,那行字就像是凭空出现的。

随后的几天,类似现象越来越频繁。李维的AI系统开始生成复杂的几何图案,多是二十面体或十二面体的三维模型,不断旋转、分解、重组。有时还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声音频率,听起来像是多种不同音调的和弦,但又有着数学公式般的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