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盛夏的烟火
大学图书馆的旧书区,仿佛是一个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夏日的阳光经过层层书架的切割,变得斑驳而温柔,最终懒洋洋地投在覆着薄尘的红木地板上。空气里弥漫着纸页特有的干燥香气,混合着一点旧木头的味道。高高的窗户敞开着,偶尔有带着热气的风闯入,掀起窗帘一角,也翻动了桌上摊开的书页,发出哗啦啦的轻响。
整个世界安静得只能听到窗外遥远的蝉鸣,以及书页翻动、指尖摩挲纸张的细微声音。这里像一座孤岛,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浮躁,只剩下知识与时光在静静流淌。
我第一次遇见查怀瑾,就是在这个充斥着陈旧书卷气的空间里。那是大二的一个下午,我为了准备一篇关于宋代婉约词的论文,几乎泡在了图书馆的旧书区,试图从那些泛黄脆弱的文献中找到一些独特的视角。
那天,我正踮着脚尖,努力去够书架顶层那本《宋词选注》。指尖刚刚触到粗糙的书脊,另一只修长的手却先我一步,轻松地将它取了下来。
我愕然转头,撞进一双含着些许歉意和笑意的眼睛里。那是一个很高挑的男生,穿着简单的白色棉质衬衫,袖口随意地挽到手肘,露出清瘦的手腕。他的鼻梁很高,嘴唇的弧度很好看,整个人站在那里,就像一首清隽的诗。
“抱歉,你也要这本书吗?”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点磁性的沙哑,很好听。
我有些仓促地收回手,感觉脸颊有点发烫。“嗯,写论文需要参考。”
他低头翻看了一下书页,然后递给我:“你先看吧。我主要是想查一下姜夔(kuí)的《扬州慢》,不急。”
“这么巧?”我惊讶地脱口而出,“我的论文也重点分析这一首。”
他的眼睛明显亮了一下,那点笑意更深了:“看来是同道中人。历史系的?中文系的?”
“中文系,李晶晶。”我报上名字。
“查怀瑾。”他微微颔首,“历史系。”
查怀瑾!我在心里默念了一遍这个名字。怀瑾握瑜,真是人如其名。
他的手指干净修长,接过书时,我无意中触碰到他的指尖,微凉,却让我耳根一热。我们就这样因为一本《宋词选注》和一首《扬州慢》相识了。他比我高一届,是历史系有名的才子,知识渊博却不迂腐,谈吐风趣,偶尔流露出的锋芒又显露出他内在的骄傲。
从那以后,我们在图书馆的相遇仿佛成了默契。有时他会帮我占好靠窗的位置,桌上放着一杯他顺手带来的、温度刚好的奶茶;
有时我会发现他留在我要借的书里的一张便签,上面用工整有力的字迹写着他对于某段历史的独特见解,或是摘抄一句与书中内容相关的诗词。
我们讨论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也争论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从唐诗的繁华谈到宋词的哀婉,再从历史的兴衰聊到各自童年的趣事。
交流越来越多,从图书馆延伸到校园的林荫道,再到学校后门那家烟火气十足的小面馆。我知道了自己在他面前会不由自主地变得话多,知道了看到他眼睛时会心跳失序,也知道了期待每一天在图书馆的相遇,成了我枯燥学业中最明亮的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