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他连续加班数日,身心俱疲,在凌晨时分放入了一首编曲沉重、充满疲惫感的Post-Rock。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只想用音乐宣泄那份几乎要被掏空的虚无感。
第二天,他便在歌单里发现了一首陈绮贞的《夜车》。“你疲倦了,又开始了,一次长长的奔驰……”轻快的节奏,吉他扫弦如同车轮滚过路面的声音,配上那描绘在夜色中奔驰、带着一丝逃离与新希望的歌词,像一阵清凉的夜风,吹散了他心头的部分滞涩。她听出了他的疲惫,并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休息一下,或者,换一种心情前行。
最奇妙的一次,是他们无意中完成的一句诗。
那天,沈知意先放入了一首《等》。几个小时后,林澈因为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心情颇佳,放入了一首《你》。傍晚时分,沈知意又添加了一首《来》。最后,在深夜,林澈看着歌单里依次排列的《等》、《你》、《来》,福至心灵,放入了一首名为《了》的、结尾带着释然音效的纯音乐。
“等你了。”
三个字,凭借歌曲标题的首字,悄然串联而成。没有预谋,没有商量,却形成了一句完整而温柔的低语。当林澈意识到这一点时,一种近乎战栗的惊喜感席卷了他。这比任何直白的文字交流都更动人心弦。他盯着那行自动生成的列表,看了许久许久,仿佛那是什么神圣的箴言。
他开始不满足于仅仅聆听歌曲本身。他像一个虔诚的考古学家,反复揣摩沈知意放入的每一首歌。他点开歌词,逐字逐句地分析,试图从中拼凑出她当日的情绪碎片;他研究歌曲的创作背景,甚至歌手其他的作品,只为了更贴近她选择这首歌时,可能掠过心头的那一丝灵感微光。
她放入一首王菲的《暧昧》,他会心跳加速一整天,反复思量这是否是一种暗示。
她分享一首带有异域风情的世界音乐,他会想象她是否刚刚结束了一次旅行,或者只是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灵魂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出走。
她偶尔放入一首激烈宣泄的摇滚,他会担心她是否遇到了什么不快,却又不敢贸然用文字询问,只能小心翼翼地接上一首同样充满力量、却更偏向于鼓舞的歌曲,作为无声的支撑。
这种揣测,本身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对话,一种充满甜蜜的负担。他的生活,因为这场持续的、无声的猜谜游戏,而变得前所未有的细腻和丰富。
悸动,在这种高度默契的滋养下,不可避免地破土而出,悄然生长。
他开始在路过某家咖啡馆,听到歌单里出现过的旋律时,下意识地想象沈知意坐在窗边聆听的样子。他开始觉得,那个灰色的、冰冷的程序员世界,因为网络另一端这个素未谋面却灵魂同频的女孩,而被渲染上了温暖的色彩。
一个周五的凌晨三点,又一次被复杂算法困住的林澈,揉着酸胀的眼睛,习惯性地点开了歌单。他本想放入一首歌,诉说这深夜的孤军奋战。
然而,就在他打开歌单的瞬间,一个微小的界面变化,让他的呼吸骤然停滞。
在歌单的在线聆听状态栏里,清晰地显示着:“知意未眠”正在与此歌单同步聆听。
她也在!就在此刻,凌晨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