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章:案牍劳形,书生问道

江南水乡,昆山之地,自古文风鼎盛,才子辈出。城南有一座老宅,青瓦白墙,门前两棵老槐树虬枝盘结,见证了秦家数代人的荣辱兴衰。这一代的主人,名叫秦玄,字玄之。

秦玄年近而立,在昆山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读书人。他自幼聪颖,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文章写得花团锦簇,颇得几位宿儒的赏识。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他开些不好笑的玩笑。他二十岁中秀才,乡里皆以为他前途无量,不日便可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谁知,此后十年,他屡赴秋闱,却屡试不第。每一次都是满怀希望而去,铩羽而归。

最初的几次,他还可用“时运不济”“文章憎命达”来自我安慰。亲友们也多是好言宽慰,说他学问扎实,只待一个时机。可年复一年,眼看着当初与自己一同读书的同窗,有的已是京官,有的已成一方父母官,而他秦玄,依旧是个白衣秀才,靠着祖上留下的一点薄产和妻子刘氏的嫁妆度日。街坊邻里的眼神,从最初的期许,渐渐变成了同情,最后甚至带上了一丝若有若无的轻蔑。

这十年,像一把钝刀,日复一日地锉磨着秦玄的傲骨与锐气。他变得沉默寡言,眉宇间总萦绕着一股化不开的郁结之气。他不再喜欢与人交游,终日将自己关在书房里。那间名为“静心斋”的书房,与其说让他静心,不如说成了一座囚禁他梦想与现实的牢笼。

书架上,经史子集堆积如山,每一本都曾是他通往仕途的阶梯。如今,他看着这些泛黄的书页,只觉得字字句句都在嘲讽他的无能。他开始厌恶八股文的束缚,厌恶考官们的陈腐,甚至厌恶起了自己这支写不出“敲门砖”的笔。

庚子年秋闱再次落榜后,秦玄大病一场。病中,他高烧不退,神思恍惚,嘴里念叨着一些支离破碎的句子,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痛哭流涕。妻子刘氏衣不解带地照料了半月,他才算从鬼门关前捡回一条命。

病愈后的秦玄,仿佛变了个人。他不再碰那些科举之书,反而开始在故纸堆里翻找一些偏门的杂学。一日,他在父亲遗留下来的一个旧书箱底,翻出了一本没有封皮的线装古籍,书页已然脆黄,字迹却是用朱砂小楷写就,笔力遒劲。书名仅有两个古篆——《导引》。

秦玄好奇地翻开来,立刻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书中没有之乎者也,没有仁义道德,而是讲述了一种吐纳练气、静坐冥想的法门,名为“导引之术”。书中言道,人身乃一小天地,内有乾坤。若能依循法门,调和气息,存思守一,便可沟通内外,涤荡尘垢,久而久之,不仅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更能“炼神还虚,内丹自成”,窥得天地之奥秘,成就非常之功。

“内丹自成”“窥得天地奥秘”……这几个字像一道惊雷,劈开了秦玄心中积郁多年的阴霾。他想,既然孔孟之道无法让我在红尘俗世中出人头地,那这黄老之学,或许能为我打开另一扇门。仕途已然无望,若能修得仙道,长生久视,岂不比做个劳碌一生的凡夫俗子强上百倍?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如藤蔓般疯狂地生长,迅速占据了他整个心神。他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眼中重新燃起了久违的光亮。他将那本《导引》秘籍奉为至宝,藏在枕下,日夜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