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成了!” 周七捧着玻璃片,老泪纵横。秦越却不满意,他要的是完全透明的玻璃。又经过半个月的调试,第一块能照见人影的玻璃镜终于诞生了。
秦越把玻璃镜装在紫檀木镜框里,送到了长安最大的珠宝商 “宝昌号”。掌柜王元宝见了玻璃镜,当场就愣住了 —— 镜子里的自己连鬓角的白发都看得清清楚楚,比铜镜清晰百倍!
“秦公子,这镜子…… 多少钱?” 王元宝声音发颤。
“成本价三百两银子,卖给宝昌号五百两,您再卖多少,自己定。” 秦越笑着说。
王元宝立刻拍板:“我要十面!不,二十面!”
玻璃镜在宝昌号一上架,就引发了轰动。长安的王爷、国公们争相抢购,一面镜子被炒到了两千两银子,还供不应求。秦越趁机推出了玻璃器皿 —— 酒杯、花瓶、屏风,每一件都卖到了天价。他给玻璃起了个名字叫 “通明玻璃”,还注册了 “通明阁” 的字号,专门卖高端玻璃制品。
这下,长安的传统琉璃商不干了。为首的 “琉璃王” 带着十几个掌柜找到秦越的作坊,拍着桌子骂:“你这妖物,用邪术做假琉璃,搅乱市场!再不停手,我们就去官府告你!”
秦越却一点不慌。他请众人进作坊,让他们看玻璃的制作过程:“各位请看,我这通明玻璃用的都是正经原料,靠的是手艺,哪来的邪术?再说,市场这么大,各位若愿意,咱们也可以合作 —— 我出技术,你们出资金,一起赚大钱,不好吗?”
琉璃王们面面相觑。他们看了玻璃的制作工艺,知道自己确实做不出来,又听说能合作分利,态度顿时软了下来。最终,有五家琉璃商决定和秦越合作,“通明阁” 的规模一下子扩大了三倍,玻璃制品不仅供应长安,还通过丝绸之路卖到了西域、波斯。
第四章 通达物流,飞钱破局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新的问题出现了。凝脂皂要运到洛阳、扬州,玻璃制品要送到太原、成都,可唐朝的物流却极其落后 —— 要么靠镖局,运费贵还不安全;要么靠漕运,速度慢得要死。
秦越算了一笔账:从长安运一批肥皂到洛阳,镖局要收三成运费,还得等凑够一整车才走,往往要等半个月。这样一来,不仅利润被压缩,还经常错过销售旺季。
“得建自己的物流网络。” 秦越在纸上画了一张地图,把长安、洛阳、扬州、成都这几个大城市圈了出来,“在这几个城市设中转站,每个中转站雇一批脚夫、买几辆车,专门运输咱们的货物。”
柳明远却犯了难:“公子,建中转站要花不少钱,而且脚夫不好管,万一他们私吞货物怎么办?”
秦越早有打算。他制定了一套 “驿站制度”:每个中转站设一个站长,负责管理脚夫、调度车辆;脚夫按路程算工钱,每运一趟货就发一次钱,还设立了 “保金制度”—— 脚夫入职时交五十文保金,若没出问题,年底双倍返还;若私吞货物,保金没收,还要送官查办。
为了降低成本,秦越还和沿途的驿站合作。唐朝的官驿本是供官员出行用的,秦越给官驿交一笔 “使用费”,就能借用官驿的场地存放货物,还能让官驿帮忙传递消息。这样一来,中转站的建设成本降低了一半,消息传递速度也快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