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意外之喜来自一个路过的小学校长,她对这些色彩活泼、结实耐磨的书包和笔袋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们学校正在搞课外活动,正需要一批有特色、又能鼓励学生动手能力的奖品。”女校长拿着一个拼布书包爱不释手,“这东西好,比单纯的文具盒有意思,还能告诉孩子们,旧物可以焕发新的生命。” 一笔订单,虽然不大,但足以让积压的布料看到清空的曙光,也让车间里所有质疑的声音烟消云散。 表彰大会上,车间主任难得地露出了笑容,着重表扬了“赵小雅同志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和“林卫东同志精湛的技术和无私的配合”。 那一刻,林筱看着台下父亲微微泛红却努力保持平静的脸庞,看着周围工友们羡慕又赞许的目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不是她拿下千万项目时的感觉,而是一种更质朴、更温暖的喜悦。她用未来的智慧,点亮了过去的困局,并且,是和年轻的父亲一起完成的。 “谢谢你,林师傅。”散会后,她走到林卫东身边,真诚地说。 林卫东摇了摇头,看着她的眼神里,多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是你想法好。”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些,“你……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林筱心里咯噔一下,面上却努力维持着平静:“人总是会变的。” “这样……挺好。”林卫东说完这四个字,便低下头,快步走开了。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林筱看着父亲有些仓促的背影,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不仅仅是那批积压布料的命运,或许,还有母亲赵小雅的人生轨迹,以及她与自己父母之间,那道原本横亘着二十多年时光的鸿沟。

4第三章:扭转命运的关键节点

“拼布”项目的成功,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赵小雅的生活里漾开了涟漪。她在厂里成了小有名气的“能人”,连带着外公外婆在家里的脸色都好看了许多,对待她的“奇思妙想”也不再是一味地否定。 但林筱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来临。 张明来找她的次数越发频繁了。深圳那边的朋友不断传来“好消息”,什么遍地黄金,什么开个小店一个月能赚在厂里一年的钱。他描绘的蓝图充满了诱惑,极力鼓动“赵小雅”跟他一起“奔赴美好的未来”。 “小雅,你还犹豫什么?难道你真想在这个半死不活的厂里待一辈子?跟着那个闷葫芦一样的林卫东,能有什么出息?”张明的语气带着不耐烦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林筱看着眼前这个浮躁的年轻人,脑海里浮现的却是母亲在现实中偶尔流露出的、对过往的叹息,以及那封提到“南下”的信件里潜藏的不安。她几乎可以断定,如果母亲当年跟张明走了,那条路大概率不会通向幸福。 她必须阻止。 然而,直接反对必然会引起怀疑,甚至可能激起年轻赵小雅(如果她的意识还在某处)的逆反心理。她需要更巧妙的方式。 机会来了。厂工会组织大家周末去刚落成不久的市民广场看露天电影,放的是当年火爆全国的《泰坦尼克号》。 这在当时是一件盛事。 张明早早约了“赵小雅”,志在必得。 林筱答应了,但同时,她做了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