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林筱看着地上清晰的图示,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就是她的父亲,沉默寡言,却心灵手巧,总能将想法落到实处。

现代的商业思维,遇到了传统扎实的技艺。

第一次碰撞,悄无声息,却火花隐现。

3 第二章:代际的“降维打击”

林筱的“拼布”计划,在最初的几天里,遭遇的更多是怀疑和观望。 “把好好的布剪碎了再缝起来?这不是瞎折腾吗?”车间里的老师傅们私下议论。 “赵小雅这丫头,平时闷声不响的,怎么突然想起一出是一出?” 就连外婆也忧心忡忡:“小雅,你可别瞎搞,万一再把布弄坏了,咱家可赔不起。” 唯有林卫东,在最初的惊讶过后,选择了沉默的支持。他利用下班时间,按照林筱画的那些简陋的草图(得益于她当年为了跟设计师沟通而学的一点皮毛),用废报纸仔细地打版。他手指灵巧,对布料特性和缝纫工艺有着天生的洞察力,总能将林筱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修正成可以实际操作的步骤。 “这里弧度太大,缝纫机不好走,改成这样会不会好一点?”他拿着修改后的版型,低声询问林筱的意见。 林筱看着他认真的侧脸,心里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这就是她的父亲,一个用双手和技艺构建世界的男人。在她成长的岁月里,他更多的是沉默地付出,很少表达。而此刻,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他那份沉静的力量。 “嗯,听你的,林师傅。”她点点头,心里那份因穿越而来的惶惑,似乎又被驱散了一些。 第一批样品是在林卫东家那台老式“蝴蝶牌”缝纫机上诞生的。林筱负责设计和配色,她摒弃了这个年代常见的“大红大绿”粗暴搭配,而是运用了现代审美中的“撞色”和“几何拼接”理念。一个用宝蓝和明黄三角布块拼接成的笔袋,一个由不同深浅的绿色碎布拼出的小树图案的书包,还有几个用了柔软绒布边角料做的、造型憨态可掬的动物抱枕。 当这些样品摆在车间主任面前时,他戴着老花镜,翻来覆去看了半天,眉头紧锁,又缓缓松开。 “这东西……有点意思。”他最终下了结论,“跟外面卖的那些,不太一样。” 恰逢市里准备举办一个“轻工产品调剂交流会”,旨在帮助各大厂处理积压物资。车间主任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决定让林筱和林卫东带着这批“拼布”产品去试试水。 交流会当天,场面颇为热闹。各厂的摊位前摆满了搪瓷缸、暖水瓶、脸盆等传统货品,色彩单调,样式雷同。唯有纺织厂的摊位前,那些色彩鲜明、设计新颖的拼布产品,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起初,人们只是好奇地围观,指指点点。 “这包挺别致啊!” “料子摸着不错,还是咱厂的老底子。” “这颜色搭得,真鲜亮!” 林筱深吸一口气,压下作为“林筱”时在无数招商会、发布会上的从容,努力扮演着一个腼腆但又有想法的年轻女工。她向询价的人介绍这是用出口转内销的“高级布料”边角料制作,强调“独一无二”和“手工质感”——这些在二十一世纪被用滥的营销话术,在1998年却显得新鲜而有力。 林卫东则默默地在一旁演示产品的结实程度,或者讲解一些缝纫的细节,他的踏实稳重,无形中增加了产品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