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沈砚之伏在桌子上,思如泉涌,沉寂在自己写作的环境中。
二愣子的高喊声,打断了他此刻的情绪。
“沈哥,沈哥”
“你在哪呢?”
听到外面二愣子焦急的声音,沈砚之推开了门,看到院子里喘着粗气的二愣子,光着的脚还带着河里的淤泥。
沈砚之对着焦急的二愣子说道:
“慌慌张张的,出什么事了?”
二愣子看到沈砚之从屋里出来,弯着腰用手扶着膝盖,气喘吁吁的说道:“沈…沈哥,你快去村口看看吧?”
沈砚之不免有些焦急:“你快说啊,村口怎么了?”
“村口有个不认识的人找你。”
听到这的沈砚之松了口气:“有人找我,你这么着急干什么,连鞋都没穿就跑了过来,我还以为出什么事了呢?”
“不是,沈哥,找你的不是人”。
“呸呸呸,不是一般人。”旁边的二愣子急切的手舞足蹈
看着二愣子这样的表现,沈砚之疑惑了起来
“怎么不是一般人,你一口气说明白,别断断续续的。”
“来找你的是个仙女,我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女的,和天上的仙女似的,还开着小汽车”。
沈砚之问道:“来找我干什么你知道吗?”
“我不知道,我在河边和二豆子在摸小龙虾,她开着车问我知不知道沈砚之家在哪,我听到后鞋都没穿就跑过来给你报信了。”
听到这话的沈砚之用手揉了揉太阳穴:“你没问问她找我干什么。”
旁边的二愣子也意识到自己好像办了一件蠢事啥也没问明白就跑过来报信了。
“她…她长的太漂亮了,我看见她,不敢和她说话。”
说完二愣子不好意思的挠着头发。
沈砚之看着眼前的二愣子的样子说道:
“没问就没问吧,走,你前头带路,我去看看”。
说完沈砚之就走了出去,二愣子看着沈砚之走出了家门一路小跑的在前面领着路。
还没等她俩走几步,就看见一个精致的女人,缓缓的走了过来,一头黑色长发,身穿黑色修身长裙,脚上踩着一个黑色的高跟鞋,洁白的手臂处还挂着一个白色的包包,像是一只误入泥潭的白鹭,与这个布满了土坯房的村庄显的格格不入。
二愣子看到后立刻举起胳膊指了指在一旁小声的说道:“沈哥,沈哥,就是她”。
看着越走越近的女人,二愣子像是一个受惊的兔子撒腿就往反方向跑去。
沈砚之站在原地看着与她越来越近的女人,这才看清女人的样貌,这让沈砚之不由的惊艳到,确实,和二愣子所说的一样,实在是漂亮及了。
她的眉眼像是用画笔精心描绘而成,眼角微微上挑,深褐色的眼眸仿佛藏着千年寒冰,拒人于千里之外。
高挺的鼻梁下,是一片色泽淡淡的唇,保持着平直的线条,鲜少展露笑意,那白皙的皮肤没有一丝瑕疵,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莹润光泽,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化开。
与黑色的裙装形成强烈的对比。即便沈砚之重活一世见多识广,可面对这种散发着清冷,高贵的美,让沈砚之的心中不禁泛起了涟漪,也沉醉于这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之中。
林疏月看着站在面前的男子问道:“你好,沈砚之家是在这边吗?”
林疏月边说话边打量着面前的男子,二十多岁,穿着很普通,但是很干净。
长的很阳光,有一股文青的气质,感觉还算正常,主要是她来到大槐村就遇到了一个不太正常的人,一个稍微有点胖的年轻人,听到沈砚之这个名字撒腿就跑,让她一度以为沈砚之这个名字是一个禁忌话题。
沈砚之听到后想着还真是来找我的,不由的问道
“你找沈砚之有什么事情吗?”
听到面前这个男子的回答,林疏月知道他肯定认识沈砚之说道:“我是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编辑,沈砚之给我们杂志社投过稿件,我们有她的地址,没有联系方式,所以我只能按照他给的地址来找他沟通一下。”
到现在林疏月还不太确定沈砚之是男是女,但是在她脑海中的形象,沈砚之应该是个郁郁不得志的中年男子。
沈砚之听到后心中的疑惑尽速散去,伸出了手说道:“您好,我就是沈砚之,您怎么称呼?”
林疏月在听到这话的时候,微微愣住了,满眼都是不敢相信,她不敢相信能写出来这种作品的是个年轻人,
但是出于自身的教养不能当场质问别人,看着面前男子伸出来的手,林疏月还是缓缓的伸出了手和对方握在了一起说道:“
“您好,沈先生,我叫林疏月,您可以叫我林编辑,真没想到您有这么年轻。”
沈砚之指间碰到她的手的刹那,像是握住了一方裹着薄霜的绸缎,林疏月的掌心凉的惊人,指节却绷得笔直,带着刻意保持的矜持。
沈砚之松开了对方的手说道:“您好,林编辑,我知道您心中有些疑惑,认为一个年轻人写不出来这样的作品,我表示理解”。
听到这话的林疏月没有说话,只是看着面前的沈砚之,她自己确实有些不相信,因为在她接触的这些作家,没有一个人能在二十多岁写出这样的巨作的。
沈砚之看着没有说话的林疏月,她的沉默已经代表了她的想法,在沈砚之的心里没有感觉被人瞧不起所产生的愤怒。
反而感觉有些人之长情,毕竟这个世界哪里有这么多天才啊。毕竟自己这个年龄写出来这种巨作,不亚于当年二十三岁的王勃能写出《滕王阁序》带来的震惊感。
“林编辑,方便的话可以去我家里,看看后面的稿子。”
说完沈砚之转过身朝家的方向走去。
看着走在前面的沈砚之,林疏月有些犹豫,毕竟这是农村,跟着一个陌生男子回到家里到底会发生什么,谁也确定不了,但是对于前面的男子,她心里有一种踏实感,还有对《红高粱》后续的稿子的期待感。
想到这林疏月坚定脚步,迈开步伐跟在了沈砚之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