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沈砚之在前面指引着,林疏月踩着高低不平的路面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转过最后一个弯,四间土坯房豁然出现在眼前,灰仆仆的墙皮裹着麦秸,歪斜的屋檐下垂着几串风干的辣椒。

院子中央一棵石榴树开着红色的花朵,在阳光的照射下叶子上闪着金光。

这一刻林疏月的心中感受到的一股农村的烟火气,充满着温馨和自然,让她此刻的心情宁静了几分。

看着站在院子中央的林疏月,沈砚之打开了东屋的房门,发出了一阵刺耳的吱吱声。

“林编辑,请进”。沈砚之站在门旁比了个请的手势。

林疏月听到声音后回过神来,没有刚才的犹豫,迈开脚步进了屋内。

屋内浮动的气息裹着她从未闻到过的独特味道,像是晒干的芦苇混着松烟墨,又掺杂了些许钢笔水特有的,带着金属感的淡香。

狭小的空间一览无余,一张蓝色的床单平铺在木床上,一个书桌靠着床头旁,书桌上钢笔躺在一张写了一半的信纸上,旁边还摞着一沓写好的书稿,林疏月走了两步靠近了书桌,看到眼前的文字。

心中大定,没错这就是作者拾光记的笔记。

沈砚之看着林疏月注视着自己写了一半的书稿,心里想着,我无需自证身份,我的书桌上一摞摞的书稿会帮我证明,这也是沈砚之为什么要带着林疏月去到自己的小屋里。

“环境比较简陋,请坐”。沈砚之指了指前边的板凳说道

“林编辑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你看咱们是先谈稿费还是先看后续的稿子?。”

林疏月坐到板凳上内心的震惊久久未能平复,真是没想到,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的作者竟然能这么年轻。

“可以的话,我想先看下后续的稿子”。林疏月缓缓的开口道

“可以,没问题”

沈砚之十分痛快,在书桌上拿出了所有修改好的稿子,找出来后续的章节递到了她的手中。

林疏月看着眼前的稿子,伸出手接了过来,她也好奇后面的章节还能不能维持和前面一样的水平。

林疏月翻开稿子的第一页读了起来:

大屠杀过后的日子里,汩漫的黑血毫不留情地涂盖了爷爷和父亲在墨水河桥头伏击战斗中刻在心头的痛苦记忆,好似黑云掩没了血红的太阳。

但父亲对我奶奶的思念,总像阳光一样,挣扎着从云缝里射出来。被黑云遮掩的太阳一定是极端痛苦的,那些穿破重云射出来的阳光使我颤栗不安;

父亲在与吃尸疯狗的坚韧斗争过程中间歇发作的对奶奶的深切思念,更使我惶惶如丧家之犬……

精彩的剧情,很快就吸引住了林疏月,让她放下心中的防备。

随着书中的人性的善与恶,用狗群的行为和关系被用来隐喻人类社会。

她的脸上随着剧情的推进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各种焦心和悲痛的微表情…

沈砚之看着她沉迷于于书中不可自拔,收回了自己的眼神,林疏月确实漂亮,在她脸上竟然找不出一丝缺陷,一个完美的女人。

沈砚之转过了头,没有在继续看她,看着书桌上还未完成的书稿,甩了甩头,拿起笔开始写了起来。

沈砚之知道自己写的新章节比较长,没有四五个小时她看不完,自己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多写点,争取在暑假期间完结。

《红高粱》后续新写出来的章节有九万六千字左右,分为两叠。

第一叠是《狗道》篇大概有四万九千字左右,第二叠是《高梁殡》也有四点七万字左右。

两个小时后林疏月放下了手中的手稿,看了一眼时间,没有顾及正在写作的沈砚之,接着拿起了另外一叠书稿继续看了起来。

这一次让她不由的加快了几分速度,一个小时后,林疏月读完了《红高粱》剩余的稿件,看着在书桌旁的沈砚之正拿着钢笔在信纸上写着什么。

林疏月站起了身活动了一下,听到声音的沈砚之,放下了手中的笔,转过身问道:“林编辑,后续部分哪里有问题吗?”

面对这样能触及灵魂的文学巨作,在看过众多国内外名作的林疏月也找不到一点问题。

林疏月真诚的抬起头说到:“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没有一丝一毫的问题,这部作品十分优秀。”

说完林疏月看向沈砚之的眼神有一丝崇拜和敬佩,但只持续了一瞬间,还是恢复了来时那种高冷的眼神。

这一瞬间还是让沈砚之发现了,这种冰山美女还会崇拜别人呢。但是听到她的认可沈砚之还是很欣慰的。

沈砚之点了点头道:好,既然林编辑能认可,那我想问下这部小说的稿费能给到多少呢?”

听到这话的林疏月没有感到不适,因为在她来到沈砚之家就已经感到沈砚之会对钱比较渴望,家庭条件确实不是很好。

自己一直对文人是比较友好的,对于沈砚之家的这种情况,自己不介意把稿费提高一点。

林疏月看着手中的书稿开口道:“《红高粱》这部小说的整体质量非常高。

我可以代表“人民文学”给出行业内最高的稿酬标准,千字30元。”

自从国家恢复稿费政策后,这十年来稿费涨过几次,到现在一般正常新人作家的稿费是千字12块。

千字30元已经到顶了。

就算是国内最顶级的作家,稿费标准也不会超过这个数。

沈砚之想了想千字30元,红高粱整部有23万字,光稿费能有个6900元。

沈砚之对着说话的林疏月开口道:“嗯,可以。”

听到这话的林疏月内心有几分高兴,跨越百里没有白来,收获颇丰,既看到了后面作品的质量,也和拾光记成功达成了合作。

就在这时很沈砚之喝了口水说道:“林编辑,那版税呢,贵社准备定多少百分之几?”

听到这话的林疏月内心的一丝高兴瞬间散去,眉毛微皱,沉默了起来。

在人民文学成立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作家提过版税,这是第一次有人当着她的面提过版税,这个人太自大了,《红高粱》是好,但是还没到沈砚之一个新人作家的身份能力压出版社的地步。

看着林疏月眉头皱了起来,沈砚之心想不能因为你漂亮我就不提出这个问题,现在没有作家拿过版税,只拿稿酬,他拿到版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如果没记错的话第一个拿到版税的是王朔,但是也是在1988年拿到的,比现在还要晚三年。

对于经过后世洗礼的沈砚之太知道版税的重要性了,这是能让自己真正能挣到财富的方法。

沈砚之想要做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人,如果他能拿到版税他能在作家圈子里横着走,让所有的作家把他供奉起来。

要是失败了,那也没什么嘛。灰溜溜的夹着尾巴呗,挣钱嘛不寒碜。

在双方沉默了一会后,林疏月开口道:“印刷稿酬的事,以前没有这个先例,我没办法给你答复,我得向社里请示一下。”

沈砚之笑笑道:“可以的,我不急,希望能有一个好的结果”。

听完林疏月站起身来:“沈先生,书稿能不能让我先拿着,我想在仔细看下,我一会去给报社打个电话,明天把书稿给您送回来”。

听到这话的沈砚之有些犹豫,要知道,书稿对于一个作家意义重大,况且现在已经完结了四分之三了,沈砚之又看了看面前的林疏月不像是能做出让人所不齿的事情。

随即说道:“可以的”。

林疏月在开口后就有些后悔,太冒失了,当时心里想的很简单,他知道社里不会同意这个事情,她只是想在错过这个作品之前在好好的读一遍。

听到沈砚之肯定的回答林疏月握着手稿的手紧了几分说道:“谢谢沈先生,那我先走了。”

“我送你”说罢沈砚之一同和她走了出去。

漫步在村中,少不了被村里的妇女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一路送到车上,沈砚之对着车窗处的林疏月招了招手说了句:“明天见”。

林疏月点了点头开着车消失在了村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