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军临时指挥部内,空气里弥漫着未散的夜战热度。战术演练终了,数据从侦察系统、炮兵反馈、战损评估终端源源不断汇入主控台。
戚凌云站在最前方,盯着战术大屏上最后定格的结局——
进攻方全灭,蓝军零损。
他没说话,双手背在身后,目光像刀锋般扫过每一个数据模块。无人机作战视频、红外锁定轨迹、弹道拟合、指挥链反应延迟时间……这些都在他的脑海里迅速重构为一张图景。
随后,他缓缓坐下,打开终端,导出全部作战记录,一边敲击键盘,一边低声下令:“整理全部数据与回放,标记所有关键节点。明天早上,全营战术分析会——必须参加。”
口吻平静,语气不重,却透出不可置疑的权威。
然而就在他刚离开指挥部、走向宿舍楼方向时,门外已经聚集了一群“败军之将”。
八个排的排长带着满脸不服气的正副连长堵在门口,气势汹汹。
“营长,你这也太不地道了吧?”三排长开口就炸,“我们进攻一个排,打着打着跟撞上一个旅似的,哪是演练?这是伏击啊!”
“对啊,我们搞夜袭都快爬到你脸上了,还没见到人影,就全‘阵亡’了。”五排长咬牙切齿,“你确定不是从空军借了架武直来掩护?”
“别说武直,你那炮兵还隔着十公里就打爆我指挥部——你不说安插了间谍都没人信!”
“我这边也是,”二排副排长一脸震惊,“明明我们分四路前进,结果每一路都被火力‘重点照顾’……我还以为进攻路线图被你偷偷拿走了。”
一群人你一言我一语,火药味十足,但戚凌云只是静静听着,脸色平静,待所有人说完,他才淡淡开口:
“你们想知道原因是吧?”
他转头看向一排的排长:“东西带来了吗?”
“带了,营长!”排长立正应声,一挥手,几名战士立刻抬来一个军用器材箱,啪地一声打开。
只见五架体积小巧的四轴无人机静静地排列在内,灰银色涂装、战术挂点接口、复合材质螺旋桨,在场所有人瞬间安静下来。
“这就是一排的‘杀手锏’。”戚凌云扫了众人一眼,随后将手中的作战记录同步到大屏幕上,“你们来看看,整个演习过程中,它们在干什么。”
一段段回放视频开始播放。
——夜空中,红外影像清晰捕捉到潜行小队的热源。
——指挥部伪装位置被高空侦测锁定,标记发回。
——通讯截获模拟演练中,无人机定向干扰设备压制对讲频率。
——进攻路线提前20分钟被路径分析算法判定,指挥组部署“火力诱导点”。
战术画面一帧帧播放,每一个“精准打击”背后,都是基于无人机提供的实时情报与辅助决策。
众人面色逐渐凝重。
“你们应该庆幸,一排只有五架。”戚凌云声音不高,却字字落地,“如果是人手一架,你们八个排一起上,打得也未必比现在好多少。”
有几位排长不自觉咽了口唾沫,看着那小巧如鹰的机器,沉默了。
“这还是陆军吗?”三排长喃喃道,“你们不就等于把空军‘塞’到了班排级别?”
“能打过才怪。”七排副排长无奈地苦笑。
“就是啊,”五排长叹口气,“你们用着这么好的东西也不提前透露一声……我们还以为这演练是‘公平对抗’。”
戚凌云看着这些面红耳赤的老兵,语气忽然柔了几分:“演练不是打游戏,不是给你们平衡性体验的。”
“战争也不会提前告诉你‘对方带了无人机’。”
“我们今天这场战术试验,是为了让你们明白一个事实——科技代差,不是‘优势’,是‘生死’。”
他目光扫过全场,沉声道:“以后,不是你们信不信无人机有用,是你们必须学会——如何不死在天上的眼睛手里。”
众人沉默良久,彼此对视,眼神里掺杂着不甘、震撼、敬服与一丝隐藏不住的渴望。
他们都是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的硬茬子,吃过沙,趴过雷,带兵打过真仗,见过死人。但今天,他们第一次在一场演练里,感受到“时代”的沉重——不是训练不够,不是装备不行,而是整整一代战术思维,被眼前这小小的机器轻而易举地颠覆了。
二排排长终于低声开口,声音不大,却像是一种认命,也像是一种请求:
“营长……这一套东西,我们能不能,也来一份?”
他声音刚落,其余几名排长几乎异口同声接上:
“对啊,营长,不讲武德归不讲武德,但它确实好使。”
“我们也不是不能吃苦,可这玩意上战场,不带,就真是送命。”
“再打一次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赢,真不是战术上的问题。”
戚凌云静静地看着这些平日里嘴硬心硬的骨干们,一个个此刻语气放低,话语放软,不再争输赢,只谈“怎么赢”。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缓缓走到箱子旁,从中拿出一架还未启用的备用无人机,轻轻托在掌心,像在举起一把未来的武器。
“你们想要,不是无人机。”他语气平静,“你们想要的,是打不输的底气,是指哪打哪的自信,是让士兵活下来的技术壁垒。”
众人怔住,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
戚凌云环视一圈,嘴角勾起一丝笑意,那笑不是轻松,而是一种打心底的欣慰与期待。
“当然能。”他说道,声音不大,却如山石落地,铿锵作响,“下一次和兄弟部队的对抗演练,我们一定全员装备无人机。”
“到时候,不是我们输不输,而是——我们怎么赢得更干净!”
话音落地,众人齐声应道:
“是!”
这天晚上,营区早已归于沉寂,远处岗楼上的灯光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只有指挥楼那扇窗,还亮着坚韧的一盏白炽灯。
戚凌云坐在办公桌前,军装的肩章映着灯光微微发亮。他面前铺着一整张演训地图,手边则摊着从无人机回传的图像资料、红外捕捉分析,以及蓝军防御反应曲线。他没动笔,眼睛却始终没离开那些数据——一页页地翻、一点点地比。
他心里清楚,今天这场小规模演练,意义早已超出战术试验的范畴。
这还只是五架无人机。
五架,就已打出全营八个排“毫无还手”的战术差。
五架,就能让指挥链解构、火力配比重构、敌我辨识优先级全面重排。
如果是五十架呢?一百架呢?每个班级都配备一架,联接终端、图传系统、火力投送模块,这是不是就相当于让每一个战士,都携带一架“空中眼睛与弹仓”?
他脑中浮现出一个可怕又震撼的念头:
蜂群战术。低空机动、自动避障、伪装识别、自主导航。就像一群悄无声息、却能撕裂整条战线的钢铁蝗虫。
而如果继续进化?是否可以在现有四轴无人机基础上,搭载微型喷气系统?具备音障突防、红外隐身、雷达欺骗的能力?
甚至整合微型雷达、电子干扰、图传中继、指令解码等模块,构建战场级“低空预警平台”?
不需要多大,不需要高贵,不需要依赖空军空天力量,而是就扎根在步兵的战术体系里,成为一线合成营的作战神经末梢。
一台无人机,就是一个节点。
一百台,就是一张信息战网。
他甚至能想象未来的战争不再是连对连、团对团,而是数百个小型战术网络在战场上浮动碰撞,谁拥有空域情报、谁拥有精确打击、谁能最先夺取“信息高地”,谁就能主宰整个战局。
“数字立体化战争。”他低声念出这个词,声音中透着一种从战壕中生出的炽热。
这时,办公室门被轻轻推开。
是政委,披着军大衣走进来,目光落在那张依旧亮着灯的桌前。
“老戚,”他轻声开口,站在桌边望着那些无人机作战图和散乱草稿,“你这一出,是不是打算……把无人机,变成我们步兵的标准制式装备了?”
戚凌云没有说话。
他只是缓缓从抽屉中取出一份空白纸,提笔,字锋凌厉如削铁,笔走龙蛇间写下标题:
《关于将四轴无人机纳入合成营战术体系试点报告(草案)》
字落,笔收。他深吸一口气。
这不是一份简单的申请。
这是他亲手掀开的,一场新时代战术变革的开端。
笔锋如刀,划破旧战法的沉寂,也划开了未来战争的第一缕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