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从那天起,李菲菲的日子便与这条小河紧紧地拴在了一起。每天天刚蒙蒙亮,她便提着那只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的杉木桶去打水。她总爱在打水时多停留片刻——有时是出神地看着水底那些形态各异的卵石;有时是惊喜地看着银灰色的游鱼突然跃出水面;有时,她会摘下一朵带着晨露的野花,轻轻放在水面上,看着那小小的花瓣随着水流悠悠地漂向远方。

第二章:河畔烟火

日子如同这青石河水,不疾不徐地流淌到了秋天。青石山披上了更为深沉浓郁的墨绿外衣,其间点缀的几棵枫树,红得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石楼的墙壁上,悄然爬上了青苔的痕迹,沿着石块的缝隙顽强地向上蔓延。檐角那串新挂上的铜铃,颜色也渐渐沉淀下来,声音里增添了几分与旧铃相呼应的沉厚。

在这看似重复的平淡光阴里,李菲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她那条乌黑油亮的长辫子剪短了些;身上的布衫,除了素净的蓝、灰,也悄然多了些碎花或浅色的衣裳。她学会了用河畔采来的新鲜马齿苋和面,烙出清香扑鼻的野菜饼;她的针线活也越发细密精巧。

青石村的人们,如同这山这水,质朴而和善。何建英家地里的白菜成熟了,总会送来几颗,念叨着:“我家娃在山外读中学,看着你就想起他小时候。”那裹得紧紧的白菜心,煮在锅里是天然的清甜;张明文家园子里的苹果红了,也会捎来一小篮:“比去年甜,留了些晒成干寄给闺女。”李菲菲把自己做的野菜饼回赠给他们,心里涌起被接纳的暖意。

就在这般如小河淌水般平静安稳的日子里,她遇见了王胜禄。他是土生土长的青石村人,有着常年劳作晒就的小麦色皮肤和一副宽厚结实的肩膀。王胜禄最拿手的是编竹篮。每次编好一个新篮子,他都会拿到河边来清洗,蹲在光滑的青石板上,用布条仔细地擦拭竹篾的缝隙。

李菲菲第一次见到他,正是在这样一个寻常的清晨。她提着木桶去河边打水,远远就看见那个蹲在河边的宽厚背影。她走近了些,轻轻地道了声:“你好。”王胜禄闻声抬起头,露出一个爽朗的笑容:“你是新来的李菲菲吧?”他的声音洪亮有力,“我叫王胜禄,就住隔壁那座石楼。”他一边说着,一边拎起刚刚洗好的竹篮。

自此,两人渐渐熟络起来。王胜禄在河边编竹篮时,会耐心地教李菲菲如何挑选柔韧适中的竹条;李菲菲学得极其认真。当他们在河边打水相遇时,常常会站着聊上一会儿。两颗年轻的心,在清澈的河水边,在竹篾的清香里,慢慢靠近。

情愫在日常相处的点滴中悄然生根、发芽。王胜禄会在清晨采来带着晶莹露珠的野花,悄悄放在李菲菲打水的青石旁;李菲菲则会在傍晚烙好热腾腾的野菜饼,送到王胜禄编篮子的地方。村里人看在眼里,都笑着说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李会明私下里找王胜禄谈了一次,回来后对女儿说:“胜禄这孩子,踏实,靠得住。”

冬天来临,青石山披上了厚厚的雪被。小河表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阳光照在冰面上,泛着晶莹剔透的光芒。就在这个银装素裹的季节里,李菲菲和王胜禄在石楼里成亲了。婚礼简单而温馨,何建英用一把红木梳子为李菲菲细细梳头;张明文则忙着在石楼的门窗上贴红纸剪的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