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时,高僧伤势稍稳,对李建国感激不尽。仁钦看着这位冒着风险帮助他们的汉人,心中充满感激,却身无长物。他摸了摸自己胸前那串已经陪伴他数年,颜色开始微微转深的百香籽念珠,毫不犹豫地摘了下来,双手奉到李建国面前。
“恩人,这是我们喇嘛修行用的念珠,虽不值钱,但日夜诵经,已有佛性。赠予您,保佑您平安吉祥。”仁钦用生硬的汉语说道。
李建国推辞不过,见这串珠子虽然朴素,但仁钦目光真诚,便郑重地收下,贴身藏好。
仁钦目送商队远去,双手合十,为他们祈福。他失去了念珠,却觉得与这汉人世界结下了一份善缘。
时光荏苒,仁钦成为了拉卜楞寺一位颇有修为的喇嘛。他那串新的念珠,早已取代了旧物,在数十年的摩挲诵念中,变得温润如玉,颜色沉静。他偶尔还会想起那个汉人商客,想起那串赠出的念珠,不知它流落何方,是否也沾染了慈悲的气息。
而李建国,在回到内地后,经历了时代的巨变。他始终珍藏着他并不了解的那串“喇嘛珠子”。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他偷偷把它藏在家中最隐蔽的角落。这串来自雪域的念珠,对他而言,不再是简单的宗教法器,而是那段生死边缘获救、并伸出援手的记忆凭证,是人性中善与义的象征。
后来,李建国成了李援朝的父亲。在生命走向终点时,他把儿子叫到床边,拿出了这串已经变得深红油润的珠子,讲述了当年的故事。
“……这是救命恩人给的,是吉祥物,要好好留着……”老人弥留之际,反复叮嘱。
李援朝继承了这串珠子,也继承了父亲那份对未知领域和义举的敬重。他虽然不完全懂得它的宗教意义,却知道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传承。直到他感觉自己年事已高,才萌生了为它“寻根”,为父亲的故事求一个“认证”的念头,于是找到了我们“锦文鉴宝”,找到了我。
这段跨越了近一个世纪的故事,通过那串百香籽,与我——一个现代的鉴定师——连接了起来。我手中的放大镜和知识,解读的不仅是物质的真伪,更是附着于其上的情感与历史。这让我对我的职业,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第三章:石头的“盘”功
直播间里,又有宝友拿出了一串号称“祖传”的百香籽让我鉴定。
我上手一看,笑了:“宝友,你这‘祖传’有点新啊。首先,百香籽讲究个‘粉皮’‘麻皮’,您这个皮质光滑得跟打了蜡似的,明显是人工处理的。再看这颜色,均匀得不自然,是低温油炸加染色出来的效果,您闻闻,是不是还有股子哈喇味?”
连麦的宝友将信将疑地凑近闻了闻,顿时蔫了。
弹幕又刷了起来:“石老师,给讲讲怎么分辨真假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