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摩挲着手中的珠子,心中波澜起伏。拉卜楞寺、喇嘛、动乱年代……这些元素与这串百年老百香籽的气质完美契合。它不仅仅是一串菩提子,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信仰的承载。
“李大爷,这是百香籽,而且是顶级的‘热振籽’。您看它的皮质、密度,尤其是这种历经岁月才能形成的包浆和颜色,这至少是百年以上的老东西了。它本身的价值已经不菲,更可贵的是它背后的故事。”我诚恳地说,“我的建议是,如果不是急用钱,最好留着,这是一份传承。”
老者听了,沉默了片刻,眼中似有泪光闪动。“谢谢王老师,我明白了。其实我来,也不是真想卖,就是想给它,也给父亲一个交代。”
送走李援朝老人,我回到办公室,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那串百年百香籽的影子,仿佛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它的醇厚,它的沧桑,它背后那段模糊的历史,都像一只无形的手,撩拨着我的心弦。
我意识到,我遇到的不仅仅是一串待鉴定的珠子,更是一个引子,一个通往更深、更远世界的大门。而这扇门,似乎正等着我去推开。一个大胆的念头,开始在我心中萌芽——我要去源头,去藏地,去寻找真正的百香籽,去亲身体验和验证那些流传在圈子里的传说。
同时,一个商业嗅觉也提醒我:在金刚、凤眼热度渐趋平稳的当下,品质优良、文化底蕴深厚的百香籽,或许能成为锦文鉴宝平台下一个业绩增长点。
这串意外出现的百年老百香籽,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我的职业和生活里,漾开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第二章:仁钦的念珠
我的思绪,随着那串百年老百香籽,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它可能诞生的那个年代,那个离我的鲁西北无比遥远的世界……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青藏高原东部,寒风卷着经幡,猎猎作响。
年轻的喇嘛仁钦,跪坐在拉卜楞寺一间幽暗的禅房里,手中飞快地捻动着一串崭新的百香籽念珠。珠子是师父刚赐予他的,采自拉萨以北热振寺周边的百香柏树种籽,未经精细打磨,表面粗糙,带着天然的坑洼与褶皱。它们灰白、朴拙,与仁钦身上暗红色的袈裟形成鲜明对比。
仁钦的眼神清澈而坚定,口中低声念诵着经文。每一次拇指推动一颗籽,心中的杂念仿佛就被磨去一分。这串百香籽,将陪伴他度过无数个修行的日夜。
战乱的阴云偶尔也会飘到这雪域佛国。某一年,仁钦奉命跟随寺中一位高僧外出弘法,途中遭遇了一小股流窜的马匪。混乱中,高僧受伤,队伍被打散。仁钦背着受伤的师长,在荒原上艰难跋涉,躲避追捕。
饥寒交迫之际,他们遇到了一个汉人商队。商队首领,一个名叫李建国的年轻汉子,看着他们狼狈的模样,动了恻隐之心,不仅提供了食物和饮水,还让他们藏在货物中间,躲过了马匪的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