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深院锁清秋
大胤王朝,永和七年春。
江南,芙蓉镇。
暮色四合,细雨如酥,浸润着青石板路,也打湿了镇东头那座黛瓦粉墙的宅院。
院墙颇高,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也圈住了一方天地。
墙头,几枝红杏探出头来,经了雨,花瓣零落了几片。
带着一种惊心动魄的艳,却又在渐沉的暮色里,显露出几分凄迷。
柳芸裳放下手中的绣绷,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
屋内只点了一盏昏黄的油灯,光线跳跃着,将她窈窕的身影拉得忽长忽短,投在冰冷的墙壁上。
她走到窗边,支起窗棂,带着湿气的凉风涌入,稍稍驱散了屋内的沉闷。
窗外是小小的后院,墙角那株老杏树正花开繁盛。
丈夫沈墨言离家赴邻州讲学,已三月有余。
这偌大的宅子,平日里除了定时来打扫做饭的哑婆,便只剩她一人。
沈墨言是镇上知名的塾师,学问好,为人端方持重,对她也算敬重。
只是……芸裳轻轻叹了口气,敬重有余,亲近却似乎总隔着一层。
他醉心学问,常常埋首书卷,或是与学子们论道,与她这妻子之间,除了日常起居的关照,鲜少有更深的精神交流。
那种灵魂深处的寂寥,如同这江南的梅雨,无孔不入,渐渐浸透了她的心。
她是已故秀才之女,自幼习得诗书,胸中自有沟壑。
可嫁作人妇后,这些诗书才华,似乎只能用来偶尔与丈夫唱和几句,更多时候,是随着针线女红,一同被锁在这深宅大院之中。
正怔忡间,一阵若有若无的吟诵声,随着晚风,断断续续地飘过高墙,传入她的耳中。
那声音清朗,带着几分年轻书生的意气,却又似乎蕴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
“……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
芸裳的心猛地一跳。
这诗句……直白,甚至有些轻狂,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她古井般的心湖,漾开圈圈涟漪。
她下意识地望向墙头那几枝在风中微颤的红杏。
“风雨替花羞”……是在怜惜这墙内之花无人欣赏,徒惹风雨嘲弄吗?
她不禁想到自身,年华正好,才情不俗,却也只能在这深院中,空对四壁,任光阴流逝。
她侧耳细听,那吟诵声却停了,只余下风声雨声。
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她寂寞生出的幻听。
她倚着窗,望着那堵高大的院墙,第一次觉得,这堵墙如此碍眼,它挡住了外面的春色,也困住了墙内的人。
(二) 诗笺系杏枝
自那日后,芸裳便留了心。
她发现,每到黄昏日落,或者月明星稀之夜,墙外时常会响起那清朗的读书声。
有时是吟诵前人诗词,有时似乎是那人自己的即兴之作,词句间总带着对自然、对情感的敏锐触觉,虽略显青涩,却贵在真情流露。
她知道了那书生名叫陆清鸣,是租住在隔壁巷子一个清贫书生,准备来年应试的。
偶尔她出门去市集,或是在二楼绣房隐约瞥见过他的背影,青衫落拓,身形挺拔。
一种莫名的冲动在她心中滋生。
那日,她读及前人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心潮澎湃,提笔在一张桃花笺上,写下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