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点开相册。
里面的照片,比实体相册里的要多得多,也更生活化。
大部分是他的照片。从小到大,各种抓拍。吃饭的,睡觉的,写作业的。视角都来自一个爱着他的、观察着他的人。
还有很多是风景照,花草树木,天空云朵。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这是他的新结论。
他点开了备忘录。
里面只有一个文件,标题是“给小崩”。
尉迟崩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点开。
里面是各种各样的食谱。
“小崩爱吃的红烧肉(少糖版)。”
“最近天干,给小崩煲的润肺汤。”
“熬夜对身体不好,明天给小崩做的护肝菜。”
……
密密麻麻,全是关于“吃”的。每一条都详细记录了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文档的最后,有几行字。
“我不在了以后,你要好好吃饭。工作再忙,也要按时吃。不要总点外卖,不健康。妈妈把你会做的菜都写下来了,学着自己做吧。照顾好自己。”
尉迟崩看着那段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他的大脑在分析这些句子的语法结构,词汇的情感倾向。
“好好吃饭”。
“照顾好自己”。
这些都是祈使句。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单向的关怀。
这是“母爱”的又一个数据样本。
他关掉备忘录,手指有些僵硬。
他打开了日记应用。
这个应用是加密的。但他发现,密码和锁屏密码一样。
他点了进去。
日记是从十年前开始记录的。
2014年3月5日。
“今天带小崩去公园了,他玩得很开心。就是有点不爱说话,不像别的小孩那么闹。不过也好,安静点省心。”
2016年8月17日。
“小崩上高中了,成了个小大人。回家话更少了。有点失落,但孩子大了,总要独立的。”
2020年9月1日。
“他上大学了,去了外地。家里一下子空了。晚上睡不着,总觉得他房间里还有声音。”
2023年7月10日。
“小崩毕业回家工作了。真好。虽然他还是不爱说话,但我能天天看到他,就觉得很安心。”
尉迟崩面无表情地快速滑动着屏幕。
这些文字,像一条温柔的溪流,记录着一个母亲眼中,儿子的全部成长轨迹。
她记录了他的每一次考试,每一次生病,每一次沉默。
她为他的小成功而欣喜,为他的不开心而担忧。
这是一个他完全不认识的自己。一个被无死角地爱着的自己。
他快速翻到最后一篇。
日期是他母亲去世前三天。
“身体越来越差了。力不从心。最放不下的还是小崩。他那个性格,内向,什么事都憋在心里。我走了,他可怎么办啊。真想再多陪他几年,看他娶妻生子。可惜,可能看不到了。”
“真不甘心啊。”
尉朝崩看着最后那句“真不甘心啊”,屏幕的光映在他空洞的瞳孔里。
他没有哭。
他只是感到了一种巨大的、逻辑上的荒谬。
一个如此深爱他的人,用尽一生去记录他、担忧他。
而他,为了逃避她死亡带来的痛苦,亲手将她从自己的世界里,抹得一干二净。
他关掉手机,屏幕暗下去,映出他自己那张毫无表情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