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天下的政治逻辑中,母亲为儿子拿主意是家常便饭,当儿子的当然要俯首帖耳,这就是所谓的“垂帘听政”。
女人一般都是在后面指手画脚,真正能够临朝称制、甚至登基为帝的女人,历代唯有武则天一人。
她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举的?
这还要从李世民选择接班人说起。
(一)太子诅咒
确立太子被称为“国本”,牵涉到复杂的长线利益布局。李世民从玄武门杀出血路登上帝位,他比任何人都更理解接班人问题对帝国的意义。
因此,在登基的第一年,他就着手选定太子。
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但他极为重视门第血统。在大唐,想要成为储君,母亲的出身至关重要。
基本上,非皇后嫡出的皇子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外。经过这样严格的筛选,候选人只剩下三位: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晋王李治。三人都是长孙皇后所生。
长孙皇后以贤德闻名,朝野敬仰,由她的儿子继承大统没有任何争议。所以,这成了一道三选一的选择题。
挑选原则也很明确:“立嫡以长,不以贤”。所以玄武门之变后大约半年,八岁的嫡长子李承乾被立为太子。
表面上看,大局已定。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此时仅仅是贞观初年,而整个贞观时代长达二十三年。
李承乾没能熬过去。他在贞观十七年,从太子之位跌落。
下台的原因是卷入一起谋反案。
有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他都已经当了太子了,为什么还要谋反?
有这个疑问并不奇怪,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没当过太子。
太子听起来风光无限,却是死亡率最高的职位。因为这个位置太靠近权力核心,一举一动随时都被人盯着,想想这得有多难受?
更尴尬的是,虽然理论上太子是帝国第二人,但在老皇帝没死之前,太子这个职位没有任何法定实权。
这就让当太子的人处境非常尴尬:遇事太积极,就是抢班夺权;凡事装聋作哑、唯唯诺诺,就是无能,说不定哪天就被老皇帝废了。
皇帝要废你,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偏偏你还不能显得不耐烦,否则就是告诉全天下:我在盼着老头早点死?你得装,但又不能太装,因为大伙儿都知道你是装的。
更糟的是,太子这种“奇货”,天然会引来一大群官僚投靠,俗称“太子党”。如果约束他们,岂不是自断手脚?但如果不约束这些人的言行,又很容易引来老皇帝的侧目。
因为最高权力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老子还没死,你们就天天往东宫跑,是不是在搞阴谋?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时间久了,即便太子没有主观意愿,也难免被动谋反。李承乾就陷入了这个死循环。
变故来得很突然。一天,李承乾突然脚上染了病,走路一瘸一拐。接着,他言行举止失常。公然与一个美少年出双入对,行事愈发乖张。后来那少年猝死,他彻底崩溃。
这样一来,接班自然就没戏了。李承乾不肯束手待毙,搞了一次不成功的谋反,最终被流放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