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红墙在暮色中显得格外肃穆,八十岁的李玉珍坐在慈宁宫前的石阶上,望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她已经在这座宫殿里度过了整整八十年光阴。
“太后娘娘,天凉了,该回宫了。”宫女轻声提醒。
李玉珍微微颔首,却没有立刻起身。她的目光穿过重重宫阙,仿佛能看见八十年前那个瑟瑟发抖的小女孩,第一次踏进这座囚禁她一生的黄金牢笼。
嘉庆二十五年冬,北风凛冽。
八岁的李玉珍裹着单薄的棉衣,跟在太监身后,一步步走向那巍峨的宫门。她记得母亲临别时的泪水,记得父亲那句沉重的嘱咐:“玉珍,进宫后要谨言慎行,咱李家就靠你了。”
李玉珍是汉军旗人,父亲是直隶一个小小知县。那年朝廷选秀,她因容貌清丽被选中,成了宫中最不起眼的小宫女。
初入宫的三个月,李玉珍每晚都会躲在被子里偷偷哭泣。宫规森严,稍有不慎便会受罚。她曾因走路声音太大被嬷嬷责打手心,也曾因不懂规矩冲撞了某位贵人而被饿饭三日。
“在这深宫里,想要活下去,就得学会看人眼色,管住自己的舌头。”同屋的宫女秀兰告诉她。秀兰比她大两岁,入宫已有三年,懂得许多生存之道。
然而李玉珍很快发现,仅仅活下去是不够的。嘉庆皇帝驾崩的消息传来时,她才真正明白这座宫殿的残酷。先帝一去,无数无子嫔妃被送往冷宫,一些年长宫女也被遣散。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女人们,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
“看见了吗?在这宫里,没有根基的人就像浮萍,随时可能被连根拔起。”秀兰低声说。
那一刻,李玉珍暗下决心:她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活出个样子来。
新帝道光即位后,李玉珍因机灵乖巧被分配到钟粹宫,伺候和妃钮祜禄氏。和妃是个温和的主子,对下人从不苛责。李玉珍珍惜这份好运,做事格外用心。
她不仅熟记和妃的喜好,还偷偷向老太监学习识字。夜深人静时,她常就着微弱的烛光,用手指在床板上练习写字。这在宫中是犯忌的,宫女识字容易惹祸上身,但李玉珍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
机会在她入宫第六年降临。那日,和妃接到家书,得知父亲病重,泪如雨下。李玉珍鼓起勇气,轻声建议:“娘娘何不抄写佛经为老爷祈福?奴婢听说宝华殿有《金刚经》,愿为娘娘取来。”
和妃惊讶地看着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小宫女:“你识得字?”
“略识几个,不敢说精通。”李玉珍谦卑地回答。
经此一事,和妃对李玉珍刮目相看,让她做了贴身宫女。地位提升带来了更多机会,李玉珍得以见识到宫中的明争暗斗。她亲眼目睹嫔妃们如何用微笑掩饰刀剑,如何用诗词传递暗语。她学会了在适当的时候说话,在必要的时候沉默。
道光十年春,李玉珍十七岁,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一日在御花园中修剪牡丹,偶遇了年轻的道光皇帝。皇帝被她不卑不亢的气质吸引,多问了几句关于花卉的事。李玉珍对答如流,又不失恭谨,给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晚,敬事房传来消息:皇上点名要李玉珍侍寝。
消息传来,和妃房中一片死寂。李玉珍跪在地上,心如擂鼓。她知道,这是机遇,也是危机。一朝得宠可能平步青云,但也可能成为众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