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娘娘,为何洋人的枪炮比我们厉害?”奕詝问她。
“因为人家格物致知,重视学问。”李玉珍叹息道,“我大清若再固步自封,只怕祸不远矣。”
她尽可能让奕詝接触新知识,甚至偷偷托人买来西洋书籍。这些启蒙对奕詝影响深远,也让他对这位养母更加敬重。
咸丰十一年,皇帝驾崩,同治帝即位。李玉珍已入宫四十六年,从懵懂少女变成了鬓发斑白的老妇人。她被尊为皇考珍嫔,移居寿康宫。许多同期入宫的妃嫔早已离世,她却如深宫中的古松,静静见证着时代变迁。
奕詝被封为恭亲王,时常入宫看望她。一次,他带来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朝局动荡。
“珍娘娘,我该如何自处?”奕詝问。
“明哲保身,谨言慎行。”李玉珍沉思片刻,“切记,无论何时,都不要卷入权力争斗的漩涡。”
然而命运弄人,同治帝早逝,光绪帝即位,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奕詝因才干出众被慈禧太后重用,也被卷入政治漩涡中心。李玉珍忧心忡忡,却无力改变。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突然崩逝,慈禧独揽大权。朝中风云变幻,恭亲王奕詝因与慈禧政见不合,渐渐失势。李玉珍在深宫中听闻这些,只能默默祈祷。
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光绪十年,奕詝被革去所有差事,软禁府中。李玉珍多方打听,才知奕詝因反对修建颐和园,触怒了慈禧。
年过花甲的李玉珍做了一件大胆的事:她求见慈禧太后。两位老妇人在储秀宫相见,李玉珍跪地叩首:“老奴冒死恳请太后开恩,饶恭亲王一命。”
慈禧冷冷地看着她:“你可知为他求情是何后果?”
“老奴入宫五十六载,深知宫中规矩。”李玉珍不卑不亢,“但恭亲王于老奴有母子之情,不敢不救。”
也许是感念她一片慈母之心,也许是认为奕詝已不足为惧,慈禧最终网开一面,免了奕詝死罪,只削爵圈禁。
这件事在宫中传开,李玉珍赢得了“义婢”的美名。许多人不解她为何要为失势的亲王冒险,只有她自己明白,在这深宫中,有些情谊比性命更重要。
时光飞逝,清朝国势日衰。甲午战败,戊戌变法失败,义和团运动兴起......李玉珍在深宫中听着这些消息,只能无奈叹息。她已年过古稀,成了宫中最年长的太妃之一。
光绪三十四年,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驾崩,溥仪即位。清朝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李玉珍在这座宫殿里已经度过了七十六个春秋,见证了四位皇帝的更迭,三位太后的兴衰。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消息传来,紫禁城内一片哭声。许多太监宫女纷纷离去,昔日辉煌的皇宫顿时冷清下来。李玉珍却选择留下——除了这里,她已无处可去。
暮色渐深,回忆如潮水般退去。八十八岁的李玉珍在宫女搀扶下缓缓起身,回到慈宁宫内。烛光下,她的面容布满皱纹,眼神却依然清澈。
“太后娘娘,恭亲王福晋递牌子请安。”太监禀报。
“快请。”李玉珍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奕詝虽已过世多年,但他的子孙仍常来看她,这是她晚年最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