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遇·屏幕里的烟火气与老食盒
陆征的鉴宝直播总透着股“反套路”的亲切——别人对着镜头讲器型、断年代时,他总爱扯些老物件背后的“吃故事”。那天晚上八点,他刚结束一场关于清代民窑瓷器的讲解,弹幕里还飘着“陆老师下次讲点吃的”的留言,系统推送的连线请求突然弹了出来。
屏幕加载的瞬间,一个扎着低马尾的女孩撞进视野。她坐在暖黄色的台灯下,耳尖别着枚银色小雏菊发卡,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中文菜单,最上面用荧光笔圈出的“麻辣烫”三个字,在镜头里格外显眼。女孩身后是首尔出租屋的小厨房,灶上温着的锅正冒着细白的热气,墙上贴满了中文便利贴,其中一张歪歪扭扭写着“今日目标:学会‘麻辣烫配料’的中文说法”。
“你、你好。”女孩的中文带着点软糯的尾音,说急了会下意识咬下唇,“我叫小雅,在学中文……刚刚看到你手里的盒子,想问问,它是装吃的吗?”
陆征愣了愣,低头看了眼手里的清代锡制食盒——这是他上周从潘家园淘来的宝贝,盒身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纹样,边缘还留着当年使用者摩挲出的包浆。他把食盒凑到镜头前,指尖轻轻划过冰凉的锡面:“算你猜对了!这是清代文人出门时带点心的‘便携餐盒’,你看这里有三层隔层,能分开放绿豆糕、杏仁酥,最底下还有个小抽屉,以前会装几块热炭,给点心保温。”
他打开食盒,展示着内壁暗刻的缠枝莲纹:“以前人讲究‘食不厌精’,连带点心的盒子都要雕花纹。不像现在,我揣个手机就能去胡同里吃麻辣烫——那家店的老板是四川阿姨,熬汤底要放二十多种香料,辣得够劲,却不烧胃,上次我加了三份午餐肉,差点把舌头吞下去。”
这话像颗石子,瞬间砸开了小雅的话匣子。她把菜单往镜头前推了推,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着配料:“我在韩国只吃过速食麻辣烫,配料都是固定的!你说的‘午餐肉’,是不是罐子里装的、切片煮的那种?还有‘鱼豆腐’,是软乎乎的吗?”她一边问,一边用铅笔在菜单空白处画小问号,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透过麦克风传过来,竟透着股认真的可爱。
陆征被她的模样逗笑,干脆把食盒搁到一边,翻出手机里存的麻辣烫店照片——照片里,玻璃门上贴着褪色的红对联,锅里飘着满是红油的汤底,几串油条正泡在汤里,吸得鼓鼓囊囊。“你看,这就是我常去的店,藏在胡同最里面,得穿过三棵老槐树才能找到。阿姨的儿子会说两句韩语,上次还跟我说,想加韩国辣白菜试试,可惜一直没找到合适的。”
小雅的眼睛亮得像落了星星,她突然举起小拇指对着镜头,连耳尖都红了:“那……等我下个月去北京出差,你能带我去吗?我可以带妈妈做的辣白菜!我们拉钩,你不能反悔!”
陆征看着屏幕里女孩认真的样子,心里突然软了一块。他学着她的样子,指尖对着镜头虚虚勾了一下:“拉钩!不过得约法三章——第一,不能怕辣;第二,不能剩菜;第三,要是你忘了我,我就拿着这只食盒,自己去装麻辣烫吃独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