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立刻点头,把菜单上“陆征推荐”四个字圈成了小太阳:“我肯定不忘!我把手机号发给你,到时候你要是不回消息,我就去胡同里堵你,拿着这张菜单问‘谁是陆征’!”
那天的连线比平时多了四十分钟。小雅给陆征看她养的橘猫“年糕”——猫咪抱着她的中文课本打盹,尾巴正好压在“麻辣烫”三个字上;陆征则翻出家里的老相册,给她看小时候在胡同里吃麻辣烫的照片,照片里的小男孩举着油条,嘴角还沾着红油。
“我以前总跟爷爷去吃,他说吃麻辣烫要配北冰洋,一口辣一口甜,才够味。”陆征指着照片里的玻璃瓶,“下次带你去,咱们也这么吃。”
小雅认真地把“北冰洋”三个字记在菜单上,又对着镜头鞠了一躬:“谢谢陆老师!我一定会学好中文,到时候跟你一起吃遍北京的小吃。”
连线切断后,陆征看着通讯录里新存的号码——备注是“麻辣烫搭子·小雅”,后面还跟着个小小的辣椒表情。他对着那只清代食盒拍了张照,发了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等一个带辣白菜来吃麻辣烫的人。”窗外的月光洒在食盒上,锡面反射出柔和的光,像在为这个跨越国界的约定,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印记。
第二章 等待·中文课本与食盒的灰尘
小雅挂了连线后,立刻把陆征的手机号写在中文课本的第一页,又用荧光笔描了三遍。她抱着课本坐在沙发上,橘猫“年糕”跳上来,爪子搭在“麻辣烫”三个字上,她轻轻把猫爪挪开,嘴里小声念着:“这是麻辣烫,这是午餐肉,这是北冰洋……”
为了能跟陆征顺畅地聊美食,小雅把中文学习计划改得更密集了。以前她每天只学半小时,现在早上六点就起床,对着手机APP练发音,晚上则抱着中文菜谱查生词。她特意买了本《中国小吃大全》,里面正好有麻辣烫的做法,她把“汤底熬制步骤”抄在便利贴上,贴满了厨房的冰箱——“第一步:炒香葱姜蒜;第二步:加豆瓣酱炒出红油;第三步:放二十种香料……”
有天晚上,小雅试着按菜谱熬汤底,结果把花椒放多了,整个厨房都飘着麻味,“年糕”躲在沙发底下不肯出来。她对着锅叹气,突然想起陆征说的“阿姨熬汤底要放二十多种香料”,忍不住掏出手机,想给陆征发消息,却又怕打扰他——她看到陆征的直播预告里写着“近期筹备鉴宝展”,知道他肯定很忙。
“还是等见面再说吧。”小雅把熬砸的汤底倒掉,又把便利贴上的“二十种香料”划掉,改成“问陆老师具体是哪些”,才抱着“年糕”回了房间。
而陆征这边,确实忙得脚不沾地。他要筹备一场民间藏瓷展,每天泡在库房里整理藏品,还要对接媒体、安排展品运输,连吃饭都常常是随便扒两口盒饭。那只清代锡制食盒被他放在展示柜的角落,渐渐蒙了层薄灰;小雅的手机号躺在通讯录里,他偶尔看到,也总想着“等忙完这阵再联系”,却没料到,“忙完这阵”的日子,一拖就是大半年。
有次整理藏品时,陆征翻出一本泛黄的民国手写菜谱——封面已经磨损,里面用娟秀的小楷写着各种家常菜做法,翻到最后几页,竟有一篇“麻辣汤底调配法”,字迹旁还画着辣椒、花椒的小图标,下面批注着“可配泡菜增味,解辣提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