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贤弟,稍等!”

临近城主府大门,吕布一把拉住张澈,压低声音,神情罕见的带上几分郑重:

“待会儿进去,你不妨向义父请命,与为兄共领一军!”

“我直扑河内,袁绍之众看似势大,实则外强中干,弹指可破!”

“届时无需你亲自冲杀,功劳为兄分你一半,也算报答关下相助之恩!”

吕布说的眉飞色舞,颇为诚恳,甚至带着点“让你白捡功劳”的豪爽。

张澈看着他那副“忍痛割爱”又强装大方的模样,不由失笑,拱手道:

“兄长厚爱,澈心领了!”

“但这分润的功劳,小弟受之有愧。”

“愚弟还是想独自请命,自领一军,为太师分忧。”

吕布眼中闪过一丝错愕,随即爆发出更响亮的大笑,用力拍了拍张澈的肩膀:

“好!有志气!”

“是为兄小看贤弟了,以你的本事,确实该独当一面!”

至此,他心中那点试探化为真正的欣赏。

若是张澈方才答应他,他会兑现承诺,只当是报了汜水关下相救之恩。

但心底也会看轻几分,日后便只剩利益往来。

如今张澈坦然拒绝,这份自信与傲气,反倒让他生出英雄相惜之感。

“既如此,”吕布收敛笑容,正色道:

“四路诸侯,北线袁绍最强,东线酸枣次之,鲁阳袁术、孙坚再次,最弱便是东线颍川的陶谦、孔融之流。”

“贤弟虽勇,毕竟根基浅薄,又是首次独立统兵,为兄建议你择颍川而击,最为稳妥。”

这番推心置腹的建议,让张澈心中一暖:

“多谢兄长提点,澈铭记于心,时辰不早,我等先进去吧。”

二人并肩踏入大厅,内里已是济济一堂。

不多时,董卓在婢女搀扶下就座,开门见山:

“今日所议之事,想必诸位都清楚了!”

他漫不经心地揪下一串葡萄,塞进嘴里嚼着,目光扫视全场。

众人纷纷点头,出声附和。

“张澈!”

董卓目光最后定格在张澈身上,带着玩味的笑容:

“听说咱家那五千西凉悍卒,在你手中可是温顺的跟绵羊一样呐!”

唰!

一瞬间,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张澈身上。

惊讶、审视、怀疑、不屑……应有尽有。

他们自然没有去人家军营窥探的癖好,要是被抓住了,拉不下脸是小问题,容易挨打。

但太师说的是什么意思?西凉悍卒在他手中温顺的跟绵羊一样?

西凉兵桀骜不驯是出了名的,什么时候一个初出茅庐的黄口孺子,能将豺狼驯服成绵羊了?

“回太师!”

张澈略过众人的目光,面不改色,上前一步,朗声开口。

他知道那五千西凉兵中,有不少董卓眼线,但他没想到,董卓就这么水灵灵的告诉他了。

“末将以为,治军之道,在于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赏罚明,则将威行。”

“为将者,当赏如高山,罚如深溪,赏罚分明,则士卒用命。”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说罢,双手抱拳,弯下腰去,姿态谦逊却自有一股不容忽视的底气。

沉寂!死一般的沉寂!

突然,董卓的大笑声震的众人耳膜发颤:

“哈哈哈!说得好!”

“好一个赏罚分明!”

这一手引经据典,不仅引得董卓的认可,更是让一些将领齐齐侧目,不断点头。

就连李儒,都微微张了张嘴。

“既然你对治兵之道颇有心得,可敢领兵一支,为咱家追击诸侯,荡平叛逆?”

董卓收敛笑意,正色道。

“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末将万死不辞!”

张澈腰弯的更低了,但眼中,是熊熊燃烧的战意。

他还是太弱小了,毫无班底,就连仅有的麾下,还是张鲁的人。

他迫切的需要立功,打出自己的名声,然后加官进爵,培养自己的心腹,丰满羽翼。

这也是他拒绝和吕布同行的原因之一。

董卓对于张澈,是愈发喜爱。

背景干净,出汉中,入汜水关,没有一些灰色经历和不堪过往。

武艺高强,年纪小,却已显露锋芒。

长相英俊,说话又好听,不像麾下那群西凉悍匪,动不动就是杀杀杀。

“好!”董卓猛地一拍案几,站了起来:

“四路诸侯,咱家准你先挑一路!”

此言一出,满堂哗然!

让一个新人先选?

诸侯大小不同,最后获得的功劳大小,自然不一样。

让他先挑,难不成让我们吃剩饭?

顿时数道不善的目光刺向张澈,尤其是西凉旧部将领,如李傕、郭汜等人,脸色瞬间阴沉。

“安静!”董卓冷哼一声,压下议论,对张澈笑道:

“明煜,挑吧!”

他要的就是尽最大可能让众将孤立张澈,成为孤臣,不拉帮结派,只听令于他。

张澈深吸一口气,猛地抬头,声音清晰传遍大厅:

“末将请命,进军东线——酸枣大营!”

吕布对他不错,既然吕布已经准备去攻河内了,他也就做个顺水推舟的人情。

至于其他的么,他当仁不让。

“呵!”

一声毫不掩饰的嗤笑响起,充满阴阳怪气:

“张将军年纪不大,胃口倒是不小!也不怕撑坏了肚子?”

众人循声望去,正是董卓西凉旧部,四大校尉之一——郭汜。

郭汜抱着双臂,脸上写满了轻蔑与挑衅。

吕布眼神一寒,刚要开口,张澈却已抢先一步。

“郭校尉,此言何意?”

张澈目光锐利如刀,直刺郭汜,嘴角却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

“为太师效力,扫平国贼,何来‘胃口’一说?”

“莫非在郭校尉眼中,为国征战竟成了争抢饭食?”

他语速不快,却字字诛心:

“太师金口已开,准末将先选,如今太师尚未示下,末将也未出兵,郭校尉便在此妄加揣测,横加指责……”

张澈踏前一步,气势逼人:“是不盼着我军取胜,盼着我军铩羽而归呢?还是说……”

他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惊雷炸响:

“你想以下犯上,公然忤逆太师之意,逼太师出尔反反尔不成?!”

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又狠又毒!

既然董卓想让他作孤臣,那他就遂了董卓的意。

郭汜瞬间脸色煞白,头皮发麻,指着张澈厉声道:

“你!张澈小儿!休得血口喷人,胡言乱语!”

他慌忙转向董卓,躬身解释:

“太师!末将绝无此意!只是担心张将军年少气盛,误了大事……”

“够了!”董卓不耐烦地打断他,冷冷瞥了郭汜一眼,郭汜顿时噤若寒蝉。

董卓重新坐回主位,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张澈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朗声道:

“咱家就命——张澈为主将!徐荣为副将!”

“领精兵两万,即日开拔,进军酸枣,讨伐叛贼!”

“军中一应事务,皆由主将张澈决断!”

这句话,信息含量太大了。

比官爵、比功绩、比阅历,徐荣放个屁,都能崩飞张澈。

徐荣可是正儿八经的董卓心腹,西凉军统帅之一,为人沉稳,治军严谨,不拉帮结派。

历史上的战绩,那也是可圈可点。

竟然作张澈的副将?

而且赋予全权!这背后的意味,足以让所有人深思。

张澈眯着眼,已经猜透了董卓的心思。

想试试自己的才能,给了舞台,害怕出了差错,又上了道保险。

想派个人协助(监督)自己,又担心被人拉拢。

那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徐荣了,立场清晰,有统帅之才。

这才让他作主将,自由发挥,徐荣为副将,供他调遣。

他用脚趾头都能想到,要是他指挥大军,真出了什么差错,徐荣百分百站出来接管大军。

“吕布为主将,李肃为副将,领兵两万,进军河内!”

董卓早已安排了好了行军部署,继续开口:

“张济为主将,樊稠为副将,领兵两万,进军颍川!”

“李傕为主将,郭汜...算了,段煨为副将,领兵两万,进攻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