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二天在一种近乎机械的忙碌中飞逝。林晚星的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那三篇文献和不断增厚的笔记本。她放弃了午休,在课间见缝插针地阅读,晚饭也只是匆匆扒了几口。沈怡然看着她眼底浓重的青色,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默默帮她打好了热水。

夜幕再次降临,第二篇关于“强化学习”的文献比第一篇更为抽象,大量的算法描述和迭代过程让她几度陷入思维僵局。她感觉自己像被困在了一座由代码和逻辑构筑的迷宫里,每一次看似找到出口,转个弯却又是一堵新的墙。疲惫和挫败感如同附骨之疽,悄悄侵蚀着她的意志。她甚至开始怀疑,陆辰希给她这个任务,是不是真的存了心要让她知难而退。

时针指向凌晨一点。宿舍里只剩下她书桌前这一小片光亮。林晚星放下笔,用力按压着发胀的太阳穴,感觉自己已经到了极限。文档上密密麻麻的字迹开始变得模糊,大脑因为过度使用而发出抗议的嗡鸣。放弃的念头再次不受控制地浮现——也许睡一觉,明天会更有思路?

这个想法极具诱惑力。但当她目光扫过屏幕上那个未完成的综述框架,以及旁边陆辰希那封措辞冷硬的邮件时,一股不甘瞬间压倒了疲惫。她想起他评价那句“观察力尚可”时自己内心的雀跃,想起签下协议时那份郑重其事的机会。如果连这点困难都克服不了,她又凭什么留在他身边,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她猛地站起身,用冷水狠狠洗了把脸,刺骨的冰凉让她打了个激灵,混沌的思绪清晰了不少。她改变策略,不再试图一次性理解整个复杂的算法流程,而是将其拆解成一个个最小的功能模块,像搭积木一样,先理解每个模块的作用,再尝试拼凑出整体逻辑。这个方法笨拙却有效,迷宫的墙壁似乎变薄了一些。当她终于攻克第二个核心算法,将其要点记录在笔记本上时,窗外天际已经透出了熹微的晨光。

顾不上休息,她利用早晨上课前最后一点时间,囫囵吞枣般地开始了第三篇文献的阅读。一整天,她都如同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陀螺,在课堂、食堂和图书馆之间高速旋转。终于在第二天深夜,也就是截止日期的前夜,她完成了所有文献的精读和初步笔记。

最后一步,是撰写那份一千五百字的交叉综述。这要求她不仅理解,更要创新地思考。她将自己沉浸在笔记中,寻找着那三条看似独立的研究路径之间,那些若隐若现的交叉点。当灵感终于在疲惫的土壤中破土而出时,她十指如飞,几乎是不间断地将所有的思考倾泻在文档里。

在截止时间前半小时,她郑重地点击了“发送”。

邮件发送成功的提示框弹出,林晚星全身的力气仿佛也随之被抽空。她瘫在椅子上,连动弹一根手指都觉得费力。大脑一片空白,只剩下极度的疲惫和一种虚脱般的平静。她甚至没有力气去猜测陆辰希会作何评价,只是本能地爬回床上,几乎在头沾到枕头的那一刻就陷入了沉沉的睡眠。

不知过了多久,她被手机的震动唤醒。窗外已是阳光明媚的午后。她迷迷糊糊地摸过手机,屏幕上是新邮件的通知,来自陆辰希。

她瞬间清醒,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点开邮件,回复依旧简短,只有一个字:“阅。”果然,还是这样。她苦笑一下,正准备关掉,目光却猛地顿住了。陆辰希回复的邮件,并非空空如也——他使用了邮件的“编辑”功能,直接在她提交的报告文档上进行了修订。修订痕迹不多,只有寥寥几处,全都是她因疲惫而用词不够精准或表述稍显冗余的地方。他没有添加任何批注,只是用简洁到冷酷的专业术语,直接替换了她原本的词语。

这无声的修订,比任何长篇大论的批评或赞扬,都更具冲击力。他不仅看了,而且看得异常仔细。林晚星看着屏幕上那几处刺眼又醒目的红色修订痕迹,刚刚平复的心潮再次翻涌起来。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苛责,还是另一种形式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