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陆辰希那封带着修订痕迹的“阅”字邮件,像一颗投入林晚星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持续了整整一天。那感觉很奇怪,不是被否定的沮丧,也并非被肯定的喜悦,而是一种被精准凝视后的凛然。他看到了她所有的努力,也精准地捕捉到了她因疲惫而产生的每一处细微瑕疵。这种严苛到极致的标准,反而激发了她更强烈的斗志。

新的任务邮件在次日清晨如期而至,依旧简洁。这次是两份关于“市场预测模型中认知偏差量化”的研究报告,要求她在一周内完成对比分析。相比于第一次任务的三篇高强度文献,这次的量似乎减轻了,但林晚星丝毫不敢放松。她深知,量的减少往往意味着对“质”的要求会更高。

她沿用并改进了上次的工作方法,更加注重时间规划和精力分配。白天高效完成课业和基础阅读,将需要深度思考的整合分析集中在晚上精力最好的时段。处理这两份报告时,她不仅仔细对比了它们的方法论、数据来源和结论,更格外注意陆辰希上次修订过的那几类表述问题,力求语言精准、逻辑链条清晰。

工作进行到第三天,她在阅读一份报告的案例研究部分时,发现作者引用了一个颇为陈旧的经济学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她记得不久前在陆辰希给她的前期文献里,有一篇最新的研究曾对这个模型的有效性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这个发现让她停下了笔。

一个念头在她脑中形成。按照要求,她只需要对比这两份报告本身。提及那份更前沿的文献,属于“额外工作”,甚至可能被视作画蛇添足。但是,不指出来,又感觉像是明知有更优解却闭口不谈,违背了她做事的准则。她想起陆辰希那双洞悉一切的眼睛,他会希望看到她只是机械完成任务,还是希望她能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她做出了选择。在完成规定的要求,撰写完严谨的对比分析之后,她在报告的末尾添加了一个简短的“附录”。在这个附录里,她客观陈述了那份旧模型面临的质疑,并简要介绍了新框架的核心思想,最后提出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采用新的理论框架,这份报告的结论是否会有所不同?

她将这个“附录”清晰标注为个人补充观点,不影响主体分析,然后再次点击了发送。这一次,她心情平静了许多,尽己所能,无愧于心。

等待回复的时间比上次缩短了许多。仅仅过了一天,她就收到了陆辰希的邮件。这一次,邮件正文不再是孤零零的一个“阅”字。在那冰冷的修订痕迹之上,他罕见地添加了一行蓝色的批注,就标在她那个“附录”的旁边。

批注的内容依旧吝啬,却让她握着鼠标的手微微颤抖:

“附录思路尚可。文献关联能力有进步。”

没有赞美,只是冷静地指出了一个事实——她具备了“文献关联能力”。但这句平铺直叙的评价,从他口中说出,其分量远超任何浮夸的表扬。“有进步”这三个字,更是直接肯定了她从第一次任务到现在的成长轨迹。

林晚星反复看着这行批注,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然而,这份喜悦还没来得及完全消化,紧随其后的一封新邮件,再次让她的心提了起来。这封新邮件的标题不再是【任务X】,而是【日程协助】。内容要求她从下周开始,每周三下午前往他所在的实验室,协助整理和录入项目组的部分学术日程与会议纪要。

这意味着,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远程处理文件的神秘助理,她即将踏入他真实的工作圈,接触到他的同事,他的项目,他除了邮件之外更立体的一面。实验室,那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她将会在那里,看到一个怎样的陆辰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