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沐阳的“青少年户外教育基金会”成立半年后,启动了“乡村户外教育计划”——针对偏远山区的孩子,开展免费的户外教育课程,让他们有机会走进自然,学习户外技能与环保知识。第一站,他们选在了贵州黔东南的一个苗族村寨,那里群山环绕,自然资源丰富,却因交通不便,孩子们很少有机会接触系统的户外教育。
出发前,小沐阳带着基金会的志愿者们做了充分准备:打包了“山途”捐赠的儿童户外装备,包括轻便冲锋衣、防滑登山鞋、迷你急救包;整理了适合乡村孩子的户外教材,把复杂的户外知识编成简单的儿歌和漫画;还特意邀请了“山途”的环保导师老张和户外教练阿凯,一起前往村寨支援。
“咱们去了之后,先跟当地学校的老师沟通,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再慢慢推进课程。”小沐阳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说,“乡村的孩子可能比较害羞,咱们要多耐心一点,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课,比如带他们去山上认识植物,去河边观察小鱼,让他们在玩中学。”
经过两天的车程,小沐阳和志愿者们终于到达了村寨。村寨小学的吴校长带着老师们在门口迎接,孩子们穿着朴素的衣服,好奇地围着他们,眼睛里满是期待。“欢迎你们来!”吴校长握着小沐阳的手,激动地说,“孩子们从来没上过户外课,早就盼着你们来了!”
当天下午,小沐阳就带着孩子们去了村寨附近的山坡。他先教孩子们认识身边的植物:“大家看,这个长着三片叶子的是三叶草,它的根可以吃,味道甜甜的;那个开着小黄花的是蒲公英,一吹就会飞,它的种子会飞到远方生根发芽。”孩子们听得入迷,纷纷蹲下来观察,有的还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片三叶草,放进嘴里尝了尝,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
阿凯则教孩子们简单的户外安全技能,比如如何辨别方向:“大家看太阳,早上太阳在东边,下午在西边;要是没有太阳,就看树的年轮,年轮密的一边是北边,疏的一边是南边。”他还带着孩子们做游戏,让他们根据这些方法,找到藏在山坡上的小礼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很快就记住了辨别方向的技巧。
接下来的一周,小沐阳和志愿者们每天都带着孩子们开展户外课程:上午在学校里讲环保知识,教他们如何分类垃圾、如何保护小动物;下午则带他们去山里徒步、去河边观察生态,还教他们搭简易帐篷、用天然材料制作户外工具。
有个叫苗族小女孩叫阿妹,刚开始很害羞,总是躲在后面,不敢参与活动。小沐阳发现后,特意邀请她一起搭帐篷:“阿妹,你看这个帐篷杆,我们一起把它立起来好不好?你力气大,肯定能帮上忙。”阿妹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在小沐阳的指导下,慢慢学会了搭帐篷的步骤。活动结束后,阿妹小声对小沐阳说:“哥哥,我以后也想跟你一样,带大家去户外玩,教大家保护自然。”
小沐阳心里一暖,摸了摸她的头:“好啊,只要你喜欢,以后肯定可以的。”
课程结束那天,孩子们都舍不得小沐阳和志愿者们离开。他们拿出自己画的画、亲手做的小手工,送给志愿者们;还有孩子拉着小沐阳的手,问:“哥哥,你们还会回来吗?我们还想上户外课。”
小沐阳蹲下来,认真地说:“会的,我们以后会经常来,还会在你们学校建一个‘户外教育角’,给你们留下更多的户外装备和教材,让你们随时都能学习户外知识。”
离开村寨前,小沐阳还和吴校长约定,会定期派志愿者来支教,还会联系“山途”,为学校捐赠更多的户外教学物资。“乡村的孩子对自然有天生的亲近感,”小沐阳在日记里写道,“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机会和资源,让这份亲近感变成热爱,变成守护自然的责任。”
就在小沐阳忙着推进“乡村户外教育计划”的时候,“山途”的研发团队正在应对一个新的挑战——极端天气下的户外装备研发。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暴雨、暴雪、高温等天气给户外爱好者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很多用户反馈,现有的户外装备在极端环境下,性能还不够稳定,比如暴雨天冲锋衣的防水性会下降,暴雪天帐篷的抗风性不足。
在“山途”的研发会议上,林辰看着用户反馈报告,严肃地说:“极端天气下的安全,是户外爱好者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作为户外品牌的责任。我们必须加快研发‘极端环境专用装备’,在防水、抗风、耐高温等方面实现突破,确保用户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
研发团队负责人提出了初步的研发方向:“我们打算分三个方向研发:针对暴雨天气,研发‘超强防水冲锋衣’,采用新型的三层防水面料,配合全压胶工艺,确保雨水不会渗透;针对暴雪天气,研发‘抗风保暖帐篷’,使用高强度的碳纤维支架,配合防风裙设计,能抵御12级大风;针对高温天气,研发‘降温速干衣’,采用冰感面料,能快速散热,保持身体凉爽。”
苏晚补充道:“除了性能,还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体验。比如‘超强防水冲锋衣’,要在防水的同时保证透气性,避免用户出汗后闷热;‘抗风保暖帐篷’,要设计得更轻便,方便用户携带。另外,我们还可以邀请专业的户外探险家参与测试,他们经常在极端环境下活动,能给我们提供更专业的反馈。”
会议结束后,研发团队立刻投入研发工作。为了测试“超强防水冲锋衣”的性能,他们特意去了云南的暴雨多发区,在连续暴雨的天气下,让测试人员穿着冲锋衣徒步,记录面料的防水性和透气性;为了测试“抗风保暖帐篷”,他们去了内蒙古的草原,在大风天气下搭建帐篷,测试帐篷的抗风性和稳定性;为了测试“降温速干衣”,他们去了新疆的沙漠,在高温天气下让测试人员穿着速干衣徒步,记录面料的降温效果和速干速度。
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超强防水冲锋衣”的面料,刚开始防水性很好,但透气性不足,测试人员穿着徒步半小时,里面就湿透了;研发团队反复调整面料的配方,尝试了十几种不同的透气膜,终于找到了平衡点——新型面料既能抵御连续暴雨,又能快速排出身体的湿气,测试人员穿着徒步两小时,里面依然干爽。
“抗风保暖帐篷”的研发也遇到了难题——碳纤维支架虽然轻便,但在低温下容易变脆,抗风性会下降。研发团队经过多次实验,在碳纤维里加入了一种新型的韧性材料,让支架在零下30度的低温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的抗风性,在12级大风中,帐篷也能稳定不倒。
小沐阳得知“山途”在研发极端环境装备后,特意联系了林辰,希望能让乡村的孩子也参与测试——他觉得,乡村孩子经常在户外活动,对装备的实用性有更真实的感受。林辰很赞同这个想法,很快就把一批样品送到了贵州的苗族村寨。
孩子们穿着“降温速干衣”在山上徒步,跑了很久也不觉得闷热;用“抗风保暖帐篷”在学校的操场上露营,即使遇到大风天气,帐篷也很稳定。阿妹还特意给小沐阳发了视频,兴奋地说:“哥哥,这个衣服好舒服,跑多久都不热;这个帐篷也很结实,风再大也吹不倒!”
小沐阳把孩子们的反馈整理好,发给了“山途”的研发团队。研发团队根据这些反馈,对装备做了进一步的优化,比如把“降温速干衣”的袖口设计得更宽松,方便孩子们活动;把“抗风保暖帐篷”的颜色换成了孩子们喜欢的亮黄色,增加了童趣。
经过半年的研发和测试,“山途”的“极端环境专用装备”终于正式上市。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户外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专业的户外探险家说“这是目前最适合极端环境的装备,能给我们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普通的户外爱好者则说“有了这些装备,即使遇到极端天气,也能放心地享受户外的快乐”。
在“极端环境专用装备”的发布会上,林辰特意邀请了小沐阳和贵州苗族村寨的吴校长、阿妹来到现场。阿妹穿着“山途”的儿童冲锋衣,站在台上,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分享自己的测试经历:“这个衣服很防水,下雨的时候不会湿;这个帐篷很结实,风很大也不会倒。我喜欢户外课,喜欢保护自然,谢谢‘山途’给我们这么好的装备!”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多人被阿妹的真诚打动,纷纷表示要支持“乡村户外教育计划”,为乡村孩子捐赠户外装备和教材。发布会结束后,很多企业和公益组织主动联系小沐阳的基金会,希望能合作推进“乡村户外教育计划”,让更多乡村孩子受益。
小沐阳的“乡村户外教育计划”在各方的支持下,发展得越来越快。一年后,计划已经覆盖了全国10个省份的50多个乡村学校,建立了20个“户外教育角”,培养了100多名乡村户外教育志愿者;还与“山途”合作,开展了“乡村户外夏令营”活动,组织乡村孩子去“山途”的露营地,体验更丰富的户外活动。
有一次,小沐阳带着一批乡村孩子去千岛湖的“山途”露营地参加夏令营。林辰和苏晚特意放下工作,来营地陪伴孩子们。林辰教孩子们钓鱼、搭帐篷,苏晚则教孩子们做环保手工,用废旧的户外装备制作小摆件。
晚上,大家围坐在篝火旁,小沐阳给孩子们讲户外安全知识,林辰则给孩子们讲“山途”的故事——从最初的小店铺,到现在的全球品牌,从普通的户外装备,到极端环境专用装备,再到乡村户外教育的支持。孩子们听得入迷,眼里满是向往。
“叔叔,我以后也想做户外装备,保护大家在户外的安全。”有个小男孩说。
“叔叔,我以后想当户外老师,带更多乡村孩子去户外玩。”另一个小女孩说。
林辰笑着说:“只要你们喜欢,只要你们努力,以后肯定都可以的。不管你们以后做什么,只要记得热爱自然、守护自然,就是最棒的。”
苏晚也补充道:“自然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它。希望你们以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记得在户外课上学到的知识,记得要爱护每一棵小草、每一只小鸟,让自然永远美丽。”
夏令营结束后,孩子们都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乡村。他们不仅学到了更多的户外知识,还在心里种下了“热爱自然、守护自然”的种子。小沐阳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成就感——他知道,自己做的事情虽然平凡,却很有意义,因为这些孩子,就是未来守护自然的希望。
就在小沐阳的“乡村户外教育计划”稳步推进的时候,“山途”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际户外联盟邀请“山途”担任“全球户外环保标准制定委员会”的成员,参与制定全球户外行业的环保标准。这意味着,“山途”的环保理念和实践,得到了全球户外行业的认可,将对全球户外行业的环保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全球户外环保标准制定会议”上,林辰作为“山途”的代表,分享了“山途”的环保实践经验,包括“全生命周期环保”的产品理念、“旧装备回收计划”、“户外公益项目”等。他还提出了“青少年户外环保教育纳入全球户外标准”的建议,希望能让更多国家重视青少年的户外环保教育,培养更多守护自然的年轻人。
林辰的建议得到了很多国家代表的支持。国际户外联盟的主席说:“‘山途’的环保实践和建议,为全球户外行业的环保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我们会认真研究‘山途’的建议,将青少年户外环保教育纳入全球户外标准,推动全球户外行业向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会议结束后,林辰给小沐阳打了个电话,分享了这个好消息。“你的‘乡村户外教育计划’,已经影响到全球的户外环保标准了,”林辰笑着说,“以后,会有更多国家的青少年,像中国的乡村孩子一样,接受户外环保教育,爱上自然,守护自然。”
小沐阳兴奋地说:“太好了!爸爸,我们以后要跟更多国家的户外教育组织合作,把中国的乡村户外教育经验分享出去,让更多孩子受益。”
“好啊,爸爸支持你。”林辰说,“不管是‘山途’,还是你的基金会,我们的目标都是一样的——让更多人爱上户外,守护自然。我们一起努力,把这个目标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小沐阳的“青少年户外教育基金会”成立已经三年了。三年里,基金会的“乡村户外教育计划”覆盖了全国20个省份的100多个乡村学校,惠及了上万名乡村孩子;还与10个国家的户外教育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了跨国的户外教育交流活动。小沐阳也因为在乡村户外教育和环保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全国公益人物”的称号。
颁奖典礼那天,小沐阳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台下的林辰和苏晚,动情地说:“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爸爸妈妈的支持和引导。他们教会我热爱户外、守护自然,教会我责任和担当。我也想感谢‘山途’,感谢所有支持基金会的人。未来,我会继续推进乡村户外教育,让更多乡村孩子走进自然,让更多人爱上自然、守护自然。”
台下的林辰和苏晚,眼里满是骄傲的泪水。他们知道,儿子已经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已经接过了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在守护自然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就在小沐阳领奖的同时,“山途”也传来了好消息——“山途”的“极端环境专用装备”获得了“全球户外装备创新奖”,“山途”的“旧装备回收计划”也被评为“全球最佳环保实践案例”。王总在接受采访时说:“‘山途’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是对户外的热爱,对环保的坚守,对用户的负责。未来,‘山途’会继续创新,继续推进环保实践,与全球户外爱好者一起,守护我们共同的自然家园。”
那天晚上,林辰、苏晚和小沐阳一家三口,在千岛湖的“山途”露营地庆祝。他们坐在湖边的长椅上,看着天上的星星,聊着这些年的经历——从林辰失业遇到苏晚,到一起做“山途”的推广,到“山途”成为全球品牌;从小沐阳出生,到他爱上户外,到成立基金会推进乡村户外教育。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爱、奋斗和希望。
“爸爸妈妈,”小沐阳看着湖面的倒影,轻声说,“以后,我想把‘乡村户外教育计划’推广到全世界,让更多国家的乡村孩子,都能有机会走进自然,学习户外知识。我也想跟‘山途’合作,研发更多适合乡村孩子的户外装备,让他们在户外更安全、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