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合作制的东风,像给晨曦制衣厂这架机器注入了高标号的燃油,每一个齿轮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转动起来。
新厂房的建设工地上,赵叔带着建筑队日夜施工,钢架结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订购的新设备陆续从南方运来,开箱、安装、调试,车间里弥漫着机油和崭新金属的气息。招聘广告贴出去,应者云集,沈璃亲自面试,挑选有潜质的工人,由老师傅带队进行高强度培训。
整个厂区仿佛一个巨大的漩涡,吞噬着资金、物料和人力,然后喷吐出令人咋舌的效率和与日俱增的产能。订单已经排到了三个月后,其中甚至包括了两单通过林科长牵线的小额外贸试单,要求严格得近乎变态,但利润也相当可观。
沈璃忙得像个旋转的陀螺,恨不得一天有二十五个小时。她坐镇中枢,协调各方,决策大小事务,眼睛因为长期缺乏睡眠而布满血丝,嗓子也因为不停说话而变得沙哑。但她的精神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看着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那种创造的快感抵消了所有的疲惫。
然而,高速扩张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
最大的问题出在管理上。摊子一下子铺得太大,原有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立刻显得捉襟见肘。新老工人磨合问题、生产效率波动、物料消耗超标、甚至偶尔出现的次品率上升……各种琐碎却关键的问题层出不穷,像无数细小的蚁穴,威胁着大堤的安全。
沈璃试图事必躬亲,却发现根本不可能。她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新提拔的车间主任和班组长的自觉性。但人的能力和责任心总有差异,摩擦和抱怨在所难免。
一股无形的紧张气氛在车间里弥漫。老师傅觉得新工人笨手笨脚还心高气傲,新工人觉得老师傅保守苛刻、倚老卖老。产量的压力让质量控制变得比以往更加困难。
沈璃察觉到了这些问题,却有些无力。她知道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需要时间沉淀和磨合,但市场的机会和股东期待的目光推着她只能向前,再向前,根本没有停下来调整的时间。
这股焦灼的情绪,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家里。
周时安中考在即,学习压力巨大。周末回家,本想得到片刻放松和家庭的温暖,看到的却是嫂子永远蹙紧的眉头、接着永远响个不停的电话、以及饭桌上还在讨论厂里事务的情景。
家的温馨宁静被打破了,变成了另一个延伸的办公室。
他想和嫂子说说学校的烦恼,说说对未来的迷茫,却总是找不到机会。偶尔开口,沈璃也是心不在焉地听着,然后说一句“好好学习,别分心”,注意力又迅速被厂里的事情拉走。
一次,周时安鼓起勇气,想跟沈璃谈谈他观察到厂里管理上的一些隐患,甚至写了几点建议。
沈璃正为一批次品率偏高的外贸订单焦头烂额,听完只是烦躁地摆摆手:“这些我知道,现在顾不上!先把眼前的订单赶出来再说!产量!质量!这才是硬道理!你的任务是学习,厂里的事不用你操心!”
话一出口,沈璃就后悔了。她看到周时安眼神瞬间黯淡下去,嘴唇抿得紧紧的,把那几张写满建议的纸默默揉成一团,塞进口袋,转身回了自己房间。
那扇关上的房门,像一道无声的抗议,重重砸在沈璃心上。
她知道自已的话说重了,挫伤了少年的心意和热情。她想过去道歉,可桌上的电话又响了,是设备供应商催款的;门外,车间主任等着汇报生产进度……
她最终还是没有敲开那扇门。疲惫和压力像潮水般将她淹没,让她失去了安抚家人的耐心和精力。
夜里,她独自坐在冰冷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新厂区工地的探照灯光,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攫住了她。事业做得越大,她似乎离最初想要守护的家的温暖就越远。弟弟妹妹看她的眼神,从过去的依赖和亲昵,渐渐多了一丝敬畏和疏离。
她拿出周时骁最近的一封信。信里,他罕见地没有过多谈论时事和思想,而是细致地询问了弟妹们的学业和生活琐事,叮嘱她注意身体,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深沉的、不着痕迹的牵挂。
“……闻厂务繁忙,然家乃根本,勿使弟妹失怙。你之辛劳,我虽远在边陲,亦能感同身受。盼善加餐饭,珍重自身。若有艰难,勿独自硬撑,可来信言说。”
泪水毫无预兆地模糊了视线。坚强了太久,这遥远的、笨拙的关怀,却轻易击碎了她所有的伪装。她很想告诉他,她很累,很怕,怕抓不住机会,怕辜负期望,怕顾此失彼,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
但她最终只是擦干眼泪,将信纸仔细抚平收好。她不能倒下,更不能将压力传递给他。他是军人,他的战场在边疆。她的战场在这里,她必须独自守住。
裂痕需要弥合,但沈璃尚未找到合适的方式。然而,生活的戏剧性在于,它总会在你忽略的角落,埋下意想不到的转机。
这转机,来自周小雅。
一天晚上,沈璃深夜回家,看到周小雅房间的灯还亮着。她推门进去,发现妹妹还没睡,正就着台灯,在一本旧账簿上写写画画,旁边还摊着几件厂里生产的衣服,上面别着一些小纸条。
“小雅,这么晚还不睡?在干什么?”沈璃轻声问。
周小雅吓了一跳,下意识想藏起账簿,但看到是嫂子,又放松下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我看姐你太累了,厂里最近老是出些小问题。我……我就把厂里这个月的物料领用记录和成品入库记录核对了一下,发现有几个地方的数对不上,损耗有点异常……还有,这几件次品,我看了看,好像问题都出在同一个工序上……”
她怯生生地将账簿和衣服指给沈璃看。
沈璃愣住了。她接过账簿,仔细核对周小雅标注的地方,又拿起那几件次品仔细查看。果然!物料消耗在裁剪车间后段有明显不合理的增加,而这几件次品,都是因为锁边机的张力调节不当导致的!
这些问题,她竟然一直没发现!或者说,忙得根本没精力去发现!
她震惊地看着眼前这个文静内向的妹妹。周小雅才上初中,竟然有如此细腻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
“小雅……你……你怎么想到做这些的?”沈璃的声音有些颤抖。
周小雅低下头,小声说:“我看你太辛苦了……我想帮帮你……我数学还好,就看这些数字玩……我也不知道看得对不对……”
沈璃一把将妹妹搂进怀里,眼眶发热:“对!看得太对了!小雅,你帮了姐姐大忙了!”
这一刻,沈璃忽然意识到,自己忽略了身边多么宝贵的财富。她总想着独自扛起一切,却忘了家人不仅仅是需要她守护的软肋,也可以成为她的臂膀。
第二天,沈璃根据周小雅发现的线索,迅速排查,果然发现了裁剪车间物料管理混乱和一台锁边机调试不当的问题。她立刻进行了整改,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这件事像一束微光,照亮了沈璃因焦灼而有些昏暗的心境。
她开始有意识地调整。晚上尽量回家吃饭,即使有工作也等弟弟妹妹睡后再处理。她鼓励周小雅继续“看数字玩”,甚至让她周末试着帮忙整理仓库台账。对于周时安,她找了个机会,为自己那天的急躁道了歉,并认真看了他那些被揉皱的建议,发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裂痕依然存在,磨合仍需时间。但家的温暖,正在一点点回流。
沈璃站在新的车间里,听着更加轰鸣的机器声,看着逐渐顺畅的生产流程,心中渐渐清明。
扩张的步伐不能停,但内部的管理必须跟上。她不能再单打独斗,必须建立起一个真正高效、忠诚的团队。而家人,是她最核心、最值得信任的基石。
时代的洪流汹涌澎湃,她这艘逐渐壮大的船,既要乘风破浪,也要小心驾驶,才能避开暗礁,抵达彼岸。
微光虽弱,足以照亮前路。而黎明的曙光,似乎已在不远处隐约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