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新年爆竹的硝烟味尚未散尽,改革的春风却已裹挟着隐隐雷声,席卷了大江南北。报纸上、广播里,“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调越来越响亮,南方经济特区的惊人成就被频繁报道,刺激着每一个渴望改变命运的人的神经。

沈璃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不同寻常的气息。政策的风向,真的变了!不再是之前的“整顿”、“严管”,而是变成了真正的“鼓励”、“放开”!

春雷惊蛰,万物复苏。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摆在了所有敢想敢干的人面前。

沈璃的心,再次活泛起来。晨曦厂经过春节休整,工人们干劲十足,新厂房运转顺畅,订单稳定。但这还不够,远远不够!特区见闻和南方来的布料设备,让她清楚看到了差距。小富即安,只会被时代再次抛弃。

她想要的,是把“晨曦”做成真正的品牌,走出本市,甚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然而,最大的瓶颈依然存在——资金。虽然实现了盈利,但积累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扩张的野心。贷款额度已到上限,私人借贷风险巨大。

就在她为资金愁眉不展时,刘秘书再次登门,这次带来的消息更像是一声惊雷。

“沈厂长,好消息!”刘秘书笑容满面,“省里下了文件,鼓励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尝试股份制改革试点,也支持有条件的个体、私营经济探索股份合作制,扩大经营规模!县里开了会,觉得你们晨曦厂很有潜力,问你们有没有这个意愿,做个试点?”

股份合作制?试点?

沈璃的心脏猛地一跳!这意味着,可以合法地吸收社会资金,扩大生产规模!这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佳途径!

但惊喜之余,她立刻冷静下来。股份合作,意味着权力和利润的分享,意味着引入新的合伙人,管理会更复杂。这步子迈得太大,风险同样巨大。

“刘秘书,感谢县里的信任!这是大好事!”沈璃谨慎地回应,“不过,这事儿关系重大,能不能让我考虑几天,做个详细的章程出来?”

“应该的,应该的!”刘秘书笑道,“县里也是这个意思,让你们先拿个方案。要是搞成了,可是咱们县改革的一面旗帜啊!”

送走刘秘书,沈璃激动地在办公室里踱步。机会就在眼前,但必须抓住,而且要抓得稳!

她立刻给周时安学校拍了电报,让他周末务必回来一趟。这么大的事,她需要听听这个越来越有见识的“弟弟”的意见。

周末,周时安风尘仆仆地赶回。听完沈璃的叙述,他眼睛瞪得老大,呼吸都急促起来:“股份合作?这是天大的好事啊姐!必须干!这是最快的发展路子!”

他立刻拿出纸笔,结合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看过的报道,和沈璃一起分析利弊,讨论股权如何设置、管理权如何分配、利润如何分红……

“技术、管理、资金,这些都可以折算成股份。”周时安思路清晰,“姐你必须是最大股东,掌握决策权。可以吸收一些只出资不参与管理的股东,也可以给厂里的骨干技术和管理人员分配一点干股,绑定人才……”

母子俩关在屋里讨论了一天一夜,初步草拟了一份股份合作制的章程草案,明确了股权结构、股东权利义务、管理架构和分红方案。

沈璃看着草案,心中稍定。周时安的成长速度让她惊喜,他的很多想法都与她不谋而合,甚至更加大胆前沿。

“姐,这是个风口!”周时安眼神灼灼,“抓住了,晨曦就能一飞冲天!”

然而,还没等沈璃将章程草案进一步完善,另一声“惊雷”却猝不及防地在她身边炸响——周时安闯祸了。

事情源于学校组织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周时安和几个同学被分到区里的街道办帮忙整理文件。期间,他们发现街道下属一家亏损严重的小集体企业,账目混乱,管理松懈,但地理位置和厂房条件都不错。

周时安那颗被改革开放春风鼓荡的心,立刻活络起来。他拉着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熬了几个通宵,竟然鼓捣出了一份详细的“企业改制方案”,提出由他们学生团队“承包”或者“合资”经营,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扭亏为盈。

这份充满了理想主义激情却明显稚嫩、越权的“方案”,被他们直接交到了区领导办公室。

结果可想而知。区领导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胡闹,是挑衅!立刻一个电话打到学校,严厉批评学校管理不严,学生不务正业,异想天开!

校长和班主任被训得灰头土脸,周时安作为“主谋”,被勒令写深刻检查,并通知家长。

沈璃被叫到学校时,整个人都是懵的。她看着站在办公室里、梗着脖子、一脸不服输却掩不住慌乱的周时安,又是生气又是心疼。

她向校长和班主任再三道歉,保证严加管教,才把周时安领回家。

一路上,母子俩沉默不语。

回到家,关上门,沈璃还没开口,周时安就先爆发了:“我没做错!那个厂子明明还有救!为什么就不能试试?报纸上天天说改革,说创新,轮到我们想做点事,就成了异想天开?他们就是墨守成规,怕担责任!”

沈璃看着他因激动而涨红的脸,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反驳。她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你的想法,是好的。有冲劲,想做事,姐很高兴。”

周时安愣住了,没想到嫂子会这么说。

“但是,”沈璃话锋一转,语气严厉起来,“你错在方法!改革不是蛮干,创新不是胡来!你们绕过街道、绕过学校,直接越级上报,这是程序错误!你们空有热情,没有详细的可行性报告,没有风险评估,没有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和阻力,这是准备不足!你们的行为,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真正想改革的人更难做,让支持你们的人为难!”

她一字一句,像锤子一样敲在周时安心上:“你想做事,想证明自己,可以!但必须要有智慧,有方法,要懂得尊重规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不是单打独斗,逞个人英雄主义!”

周时安张了张嘴,想辩解,却发现嫂子说的每一句都在理。他低下头,肩膀垮了下来,那股不服输的劲头泄了,取而代之的是反思和后怕。

“对不起,姐……我……我给你惹麻烦了。”他声音低了下去。

沈璃看着他懊悔的样子,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下来:“知道错了就好。这次是个教训。记住,真正的能力,不是匹夫之勇,而是能团结人、能做成事的本事。你的舞台在未来,不在这一时。”

她让周时安回去写检查,不仅要写表面错误,更要写深层次的思考。

这件事,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周时安火热的激情上,却也让他冷静下来,开始真正思考如何将理想付诸实践,而不是空有热血。

处理完周时安的风波,沈璃将全部精力投向了股份合作制的筹备。

她拿着初步章程,再次找到刘秘书和县里相关领导,详细阐述了她的想法和规划,态度谦逊而坚定。她强调晨曦厂的基础、市场前景以及股份合作制对扩大就业、增加利税的好处。

她的准备充分,思路清晰,数据扎实,打动了县里的领导。经过几轮讨论和研究,县里终于正式批复,同意晨曦制衣厂作为全县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合作制的试点单位!

消息传出,顿时在县城引起了轰动。

吸收股份?这意味着普通人也能当“股东”,分红利?很多人持观望怀疑态度,但也有一些眼光敏锐、手里有些闲钱的人动了心。

沈璃没有大肆宣扬,而是有针对性地找了几个人:一直支持她的杨厂长(以红星厂名义少量参股)、赵叔(代表建筑队参股并提供厂房后续建设支持),还有两个信誉较好的个体商户。

经过几轮艰苦的谈判,最终确定了股权方案:沈璃以技术、管理、现有资产和品牌入股,占股55%,保持控股权;杨厂长代表集体股占10%;赵叔占5%;两个商户各占5%;剩余20%作为预留的职工激励股和未来引入人才的干股。

首批资金迅速到位!

握着那沉甸甸的、代表着信任和希望的股金,沈璃的手心有些出汗。这不是她一个人的事业了,这背后是多个股东的身家和对她的期望。

压力巨大,但动力也更足!

有了资金,扩建计划立刻启动。新厂房的建设、新设备的订购、熟练工的招聘培训……一切都在加速推进。

晨曦制衣厂,这艘刚刚经历了内部风波的小船,借着股份合作的东风,拉响了汽笛,开始向着更广阔的海洋,加速航行。

春雷已响,万物竞发。沈璃站在即将破土动工的新厂区土地上,迎着猎猎春风,知道一个全新的阶段,已经到来。而她和她的家、她的事业,都将在这时代的洪流中,迎来更加剧烈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