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名声是把双刃剑。

“市先进个体劳动者”和“产品质量优良奖”的光环,如同给晨曦制衣厂镀上了一层金,带来了雪片般的订单和蜂拥而至的求职者,但也引来了更多审视、嫉妒和意想不到的麻烦。

最先感受到压力的,是周时安。

他在市重点高中成绩中上游,原本可以安心做个普通的好学生。但自从嫂子沈璃成了“名人”,连带着他也成了校园里的“焦点人物”。

课间,常有同学围过来,好奇地打听:

“周时安,你嫂子真是个体户?赚了很多钱吧?”

“那个晨曦制衣厂真是她一个人办起来的?太厉害了!”

“你家现在是不是天天吃肉啊?”

语气里混杂着羡慕、好奇,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酸意。起初周时安还会与有荣焉地解释几句,但问的人多了,那种被过度关注的感觉让他有些不自在。他更愿意别人关注他的成绩,而不是他有个“厉害”的嫂子。

更让他烦恼的是,班主任找到他,委婉地表示学校希望他能“分享一下家属的先进事迹”,鼓励同学们“学习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甚至市里一家小报社的记者,也不知怎么找到学校,想采访他这个“先进个体的家属”,写一篇“背后的故事”。

周时安第一次对嫂子带来的名声感到了困扰和压力。他只想安静地读书,而不是作为“沈璃的弟弟”被放在聚光灯下。他写信给沈璃,字里行间透露出淡淡的烦恼。

沈璃收到信,心里咯噔一下。她光顾着往前冲,却忽略了家人的感受,尤其是正处于敏感青春期的周时安。她立刻回信,没有说教,只是表达理解,告诉他不必在意他人眼光,专注自己的学业即可,并承诺会处理好媒体的事情,不让他们打扰他。

同时,她给学校班主任写了封信,客气但明确地表示,希望学校能保护学生的隐私,让周时安同学安心学习,不要过多参与商业宣传。她又设法联系到那家小报的记者,委婉但坚决地拒绝了采访周时安的请求。

处理完这些,沈璃叹了口气。成长的烦恼,不仅仅属于孩子,也属于她这个突然被推上风头浪尖的家长。

家里的烦恼刚平息,厂里的麻烦又接踵而至。

晨曦厂规模扩大,工人增加到几十号人,管理难度呈几何级数上升。新招的工人素质参差不齐,虽然沈璃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摩擦和问题依然不断。

两个女工因为争抢工位吵了起来,差点动手;小组长分配任务稍有不公,底下就怨声载道;甚至有人偷偷将厂里的边角料带回家……

这些琐碎却耗神的事情,像无数细小的沙粒,磨蚀着沈璃的精力。她意识到,只靠她一个人事无巨细地管理,已经行不通了。厂子需要建立更规范的管理层级。

她提拔了最早跟着她、技术好也稳重的两个女工做车间主任,负责具体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把关。又让周小雅周末来帮忙时,试着管理考勤和物料发放,锻炼她的能力。

但最重要的财务和对外业务,依然牢牢抓在她自己手里。不是不放心,而是深知责任重大。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外部竞争。

晨曦厂的成功,就像在黑夜里点燃了一支火把,立刻吸引了无数飞蛾。模仿者再次涌现,而且手段更加“高明”。

县里一下子冒出来好几家小制衣作坊,有的干脆照搬“晨曦”的款式,用更廉价的面料和粗糙的做工,以低价冲击市场。有的则挖晨曦厂的墙角,用稍高的工资诱惑熟练工跳槽。

最让沈璃恶心的是,有人开始打“晨曦”品牌的主意。一家新开的服装店,居然取名“晨光制衣”,招牌字体都模仿得惟妙惟肖,试图鱼目混珠。

这些恶性竞争,虽然暂时无法撼动晨曦厂在中高端市场的地位,但却扰乱了市场秩序,分散了沈璃的精力,也让她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维权成本高昂,且效果甚微。

她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在市场上,密切关注动态,不断推出新品,加固自己的护城河。同时,她更加注重内部培训,提升工人技能和忠诚度,用更好的待遇和福利留住骨干。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拼的是耐力、智慧和对质量的坚守。

就在沈璃忙于应对内外交困之时,时间悄然滑入腊月,年关将近。

周围的年味逐渐浓了起来,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周小雅小心翼翼地问沈璃:“姐,今年过年……咱们怎么过?哥哥放假回来吗?”

沈璃这才惊觉,自己忙得几乎忘了日子。她看着妹妹期待的眼神,心里一阵愧疚。自从重生以来,她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忙着挣钱,忙着应对危机,忙着扩大事业,却似乎忽略了生活中最寻常的温暖。

家,不仅仅是账本上的数字和越来越好的物质条件,更应该是灯火可亲的团聚。

她放下手头的工作,柔声道:“过!当然要好好过!你哥肯定回来。今年咱们在新家过第一个年,一定要热热闹闹的!”

她决定给自己也给工人们放个假。她提前备足了年货,给每个工人都发了年终奖和一份厂里自己生产的呢子料子,让大家都能体面地过个年。

工人们欢天喜地,对厂的归属感更强了。

腊月二十八,周时安从市里回来了。半年不见,少年又长高了不少,眉宇间的青涩褪去些许,多了些沉稳。他看到焕然一新的家和气色不错的弟弟妹妹,看到虽然疲惫但眼神明亮的嫂子,一路上因被关注而产生的些许郁气顿时消散了。

“哥!”周小雅和小川兴奋地围上去。

“回来了就好。”沈璃笑着接过他的行李,“准备过年了。”

一家人难得团聚,沈璃亲自下厨,做了满满一桌子菜。饭桌上,周时安谈起市里的见闻和学习,周小雅汇报成绩,小川叽叽喳喳地说着幼儿园的趣事。气氛温馨而热闹。

看着眼前的情景,沈璃忽然觉得,所有的奔波和劳累,都有了意义。她奋斗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守护这份寻常的烟火气吗?

晚饭后,周时安帮着收拾碗筷,状似无意地问了一句:“姐,厂里……最近是不是遇到不少麻烦?”

沈璃擦桌子的手顿了顿,笑了笑:“还好,都能应付。你安心读你的书,这些事不用操心。”

周时安看着她轻描淡写的样子,没有再问,心里却暗暗下了决心。他不能总是被嫂子保护在羽翼之下,他必须更快地成长,才能为她分担更多。

除夕夜,鞭炮声此起彼伏。沈璃带着弟弟妹妹包饺子,守岁。当零点的钟声敲响时,她在心里默默许愿:愿家宅平安,愿事业顺遂,愿远方的他,一切安好。

新年的第一天,沈璃收到了一封意外的电报。是周时骁发来的,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新年安好,勿念。信及衣物均收,甚慰。春節快樂。”

电报费用昂贵,他惜字如金,但那句“春節快樂”,却让沈璃握着电报纸,在晨光微熹中,露出了一个温暖的笑容。

旧的烦恼尚未完全散去,新的挑战必然还在前方。但此刻,沐浴在新年的曙光里,享受着家人的团聚,感受着远方的牵挂,沈璃的心中充满了平静的力量。

成长的烦恼,是生活的常态。而家与希望,则是她永恒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