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江山想明白了,老天爷让他这种人重生,就是为了挽回一切,改变一切,包括爷爷的命!
去省城大医院看病,不是一笔小数目,就算没有发生赔给张军钱的事,以家里现在的条件也只够去一趟省城做检查,后续的治疗还不知要花费多少?
更何况,老爷子自己也不会同意把三个儿子的家底都掏空了给自己看病。
所以,赚钱,才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仲大古打了个哈欠:“想啊,上哪挣啊?”
武江山靠着墙,一双眼睛在黑暗里发着光:“哪都能挣,遍地都是钱。”
仲大古翻了个身,嘴里嘀咕着:“又做梦了…”
武江山在黑暗中咧着嘴笑了笑,他可不是做梦,现在是八六年,赚钱真的比二十年、三十年后要容易太多。
不过,他却没有时间来慢慢谋划,长远打算。他只想快点搞到一笔钱。
在一个月之内,不,最好是半个月之内,就能赚够带爷爷去省城检查和治病的钱。
具体需要多少,武江山还不清楚,只能是越多越好,当年发病那么急,应该是心脏或者脑血管的问题,恐怕要做手术才行。
在这期间,他还要设法劝爷爷同意跟他去省城。
眼下首要的问题,是他没有本钱,不管要倒腾啥,没本钱怎么拿货?
武江山坐在黑暗里,静静地想着,棚顶有老鼠来回跑动发出的“砰砰”声,又或是“咯吱咯吱”啃咬着房梁的声响,就像是在黑夜里进行着一场狂欢。
这场狂欢在黎明前终于结束,武江山一夜未眠。
“大古,醒醒。”
仲大古睁开眼睛,看了眼还暗着的屋嘀咕了一句:“你怎么还不睡觉啊?”
“天都快亮了,别睡了,快起来,今天咱们得去弄点不花钱的东西…”
“不花钱的东西?”仲大古坐了起来,“去哪啊?”
武江山露出了一个笑容:“去苇塘,抓鱼。”
苇塘是个好地方,就在镇子边上。
夏天这里有鱼,有虾,有蟹,还藏着野鸡,野鸭和水鸟。
秋冬时遍地的枯黄苇叶,又能搂回家烧火做饭。
武江山记得,再过二十多年,苇塘就成了湿地保护区,镇里的百姓再不能随便进去。
但现在,却可以随意进去捕鱼抓鸟。
两人没什么专用工具,在仲大古家翻出几根铁丝,找了一大块冷布缝了个深口袋,口子拿铁丝圈固定,又吊了三根绳在铁丝圈上,提起来能保证口子平稳才行,然后绑了个挂钩。
仲大古家里穷得啥玩意没有,就剩半袋子土豆了,俩人在锅里烀熟了几个土豆一人啃了一个当早饭,剩下的装兜里,拎着口袋,拿了个水桶就出了门。
路上走到别人家院外,武江山偷着拔了根粗竹竿,这玩意一会儿有用,当钓竿使。
农村孩子小时候都下河摸过鱼捞过虾,因此早就练就了一套捕鱼的本事,两个人没有自行车,提着东西走了快两个小时才走到苇塘里边,武江山想着挣钱的事,也顾不得休息,赶紧找了个好位置把挂钩绑在竹竿上,捡了片宽叶子拴绳上当鱼漂,仲大古拿了个土豆出来捏碎了扔进去,然后又捡了块石头放到布袋里面,好让袋子沉下去,下了布袋还得等一会儿才能抬,两人也没闲着,继续往深处走,去寻摸野鸭蛋去了。
“江山,你赚了钱想买啥啊?这里的鱼也不值钱,你想挣钱,还不如咱们去扒拉铁渣了。”
武江山一早把他叫起来下苇塘,仲大古也没一点埋怨,他以为武江山是想要买什么东西,两人之前也为了买吃的解馋去想法子挣过钱。
苇塘里的鱼虾,谁家想吃就自己来钓,所以没什么人会愿意花钱买的。
捡铁渣虽然一斤才几分钱,但扒拉一天也能挣上几毛。
“哎,那能来得及么?我需要好几百块。”武江山合计着,加上来回车费,有个五六百差不多就够了,先去把爷的身体检查了再说。
仲大古惊讶地张着嘴,好几百?他想都不敢想。
“我爷身体不好,我想攒点钱带他去省城大医院看看。”
听武江山这样说,仲大古才明白:“江山,你真孝顺,不过咱们靠卖鱼啥时候能攒够?”
“没事,我有办法,咱们先整点试试,不行再说。”
武江山昨晚想了一夜,他没什么本事,吃喝玩乐倒是一流,重生之前混了好些年,后面想着年龄大了,不能老游手好闲,就弄了个路边摊大排档,起初只有一个小小的摊位,两三张小桌,就他自己忙,炒菜洗碗,收钱收拾桌子都是他自己干,后面扩大了些,有了二十几张桌子,还弄了个店面,搞起了海鲜大排档。
所以,他做菜的手艺不错,只是起步太晚了,竞争激烈,很难更进一步。
在遍地都是小吃摊的未来他都能靠这点手艺挣钱,难道在这样全民刚刚能吃饱饭,食物种类匮乏的八六年还征服不了他们的味蕾吗?
思来想去,狐山镇这地方,也就苇塘里有点宝贝,还不用花钱,正好解决了他现在兜比脸干净的窘迫。
来这里弄点小鱼小虾小贝壳,武江山觉得凭他的手艺,怎么做都能好吃,在这个时代做小食摊相信没人能比他强,唯一担心的就是做街边小吃没人敢尝试。
狐山镇这种地方,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在这里仿佛被按下了慢速键,足足比大城市落后了至少十年。
如今省城应该已经有人开上私家小轿车了,但在狐山镇这里,自行车还是家里的贵重大件,只有那些在大厂里工作的工人,攒上几个月工资才能买上一辆自行车,可有几个又舍得呢?
像仲大古这样,家里连个电灯泡都没有的,在镇子周边的村子里也比比皆是。
个体户这个词,老百姓也只是通过家家户户挂在屋角的广播小喇叭里听说过,根本不清楚代表着啥。
真正开始了下海经商热潮的时期,是九三年之后,大批工人下岗,连公务员都有不少下海经商的。
但在此时的狐山镇,普通老百姓谁会想着去做个体户呢?只有那些走投无路,吃不上饭的,二流子之类的人,才会去做。
拿着稳定工资的人,觉得自己端的是国家的铁饭碗,根本瞧不上摆小摊的。
周边农村的人,则根本都还没有那种做买卖的意识,自己种点小菜养点鸡鸭偷着进镇里换点粮票布票对他们来说就到头了。
毕竟,投机倒把这个词,现在还没有过时…
武江山敢做狐山镇第一个摆路边摊的人,就怕没人敢第一个尝他做的吃食。
不过行不行,总得试试,眼下光有食材还不行,想要东西好吃,少不了多放调料,为什么现在的人觉得这些小鱼小虾不好吃,那是因为舍不得下重油重料,就像什么田螺,小龙虾,其实就是嗦个调料味儿…
他跟仲大古两人兜比脸都干净,所以,还得先把调料钱给挣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