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心的感冒在冰糖雪梨(以及她自行服用的、严格按说明书剂量购买的感冒药)的双重作用下,很快好了起来。生活恢复了固有的节奏:数字、报表、规则、流程。
然而,一些细微的、无法用现有逻辑模型解释的“异常数据”,开始持续不断地出现在她的工作环境中,干扰着她的效率。
变量名:**陆衍(Lu Yan)**
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其他部门经理,且呈上升趋势。
行为模式:以“请教问题”、“讨论项目”为初始借口,但对话内容有时会偏离核心工作主题,延伸至无明确工作目的的领域。
新增行为:提供不符合规定的慰问品(冰糖雪梨),并试图规避支付对价。
言论异常:多次使用“有趣”、“佩服”、“感谢”等主观情感浓烈且无法量化的词汇,其程度与具体工作成果的关联性较弱。
这些“数据”让沈心感到困惑。在她的认知体系里,陆衍的行为模式无法被准确归类。
如果是工作交流,为何频率如此之高且有时内容空泛?
如果是职场社交,为何对象如此单一(仅针对她)且方式如此……别扭?(例如煮糖水)
如果是别有目的(如试图影响财务决策),但他的项目风险控制又确实在改善。
她试图将其归因于“业务经理性格外向”或“其对财务风险控制突然产生浓厚学术兴趣”,但这些假设与陆衍对其他人的态度(虽然友好但保持距离)及其以往工作风格(更重战略而非细节)相比,显得说服力不足。
这种无法归类、无法量化、无法用现有规则解释的状态,让追求确定性和逻辑性的沈心产生了一种极其罕见的情绪——**轻微的烦躁**。
这种烦躁体现在,她开始下意识地避免与陆衍的非必要接触。他去财务部,她如果不是有正事要谈,会借口“正在处理紧急事务”让小林去应对;他发来带有闲聊性质的邮件,她一律只回复与工作直接相关的部分,忽略其他内容。
她的“防火墙”升级了。
【创界地下情报中心】
业务-小李:【警报!沈经理最近好像有点躲着我们老大?】
技术-赵哥:【是不是上次冰糖雪梨的‘分内工作’伤到老大的心了,然后老大又做了什么?】
市场-阿斌:【根据观察,陆经理攻势并未减弱,甚至可能加强了。但沈经理的防御等级提升了。】
设计-萌萌:【我猜是沈经理本能地感觉到了‘异常’,但又无法理解,所以启动了‘回避无法解析的变量’模式。】
行政-林薇:【那怎么办啊!这样下去不是要凉?】
陆衍自然也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他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就像好不容易靠近了一只警惕的猫咪,它却因为搞不懂你的意图而炸毛跑开了。
但他并不气馁。沈心的回避,恰恰证明了他的行为对她产生了影响——虽然不是什么正面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 **发展:林薇的“理论”与搜索引擎的“魔法”**
这天午休,沈心罕见地没有在工位上看报表,而是坐在公司安静的阅读角(通常没人去),看着窗外发呆——这是她处理“异常数据”时的一种方式,尝试通过放空来重新整合信息。
林薇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端着一杯果茶(自费的,不敢再拿公司的),假装不经意地溜达过去。
“沈经理,休息呢?”林薇小心翼翼地在旁边坐下。
沈心回过神,点了点头:“嗯。思考一些问题。”
“是……工作上的难题吗?”林薇试探着问。
沈心犹豫了一下。林薇是行政,并非财务人员,但她是距离自己最近、也是观察陆衍行为次数最多的目击者之一。或许,她的视角能提供一些数据支持?
于是,沈心用一种极其学术化的方式描述了她的困惑:“我在分析一个管理行为学案例。对象A(某部门经理)近期向对象B(本人)的交互频率提升了75%,其中35%的交互缺乏明确的工作必要性。对象A还提供了超出常规职场关怀范畴的非物质性慰问,并伴随过量主观正面评价。已知对象A对其他同事的行为模式未发生显著变化。试分析对象A的行为动机及其对组织效率的潜在影响。”
林薇听得一愣一愣的,花了半天才明白过来这“案例”就是陆经理追她的事儿!
她内心狂喜又拼命忍住,装模作样地思考了一下,说:“嗯……这个案例确实很复杂。根据我的……呃……行政工作经验来看,对象A的行为,可能不属于常规职场互动范畴。”
“那属于什么范畴?”沈心追问。
林薇凑近一点,压低声音,仿佛在分享什么秘密知识:“有可能……是属于一种叫做‘好感度超标’的特殊情况。”
“好感度?”沈心捕捉到这个新变量,“如何定义?量化标准是什么?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
“这个……它没法量化……”林薇有点卡壳,“就是一种感觉……就是对象A可能特别欣赏、甚至……喜欢对象B?所以会忍不住想靠近,想对她好,说好听的话……”
“喜欢?”沈心的眉头皱得更紧了,“‘喜欢’是一种非理性情感倾向,基于此产生的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会增加管理复杂度,通常对工作效率产生负向影响。这解释不通,对象A是一位理性的管理者。”
林薇:“……”她感觉自己在对牛弹琴,哦不,是在对一块钻石讲化学课。
她决定放弃理论灌输,改用实践指导:“沈经理,这个问题太深奥了。其实呢,现在网络很发达,很多人遇到不懂的事情,都会去网上查一下。比如,你可以搜一下……嗯……‘男领导总是对你笑意味着什么’?或者‘男同事莫名对你好怎么回事’?也许能找到一些……案例分析参考?”
她不敢说得太直白,只能疯狂暗示。
“网络搜索?”沈心若有所思。这确实是一个获取大量样本数据的途径,虽然数据质量可能参差不齐,但或许能发现一些模式。
“谢谢你的建议,林会计。这提供了一个新的数据收集思路。”沈心认真地表示感谢,然后起身离开了。
林薇看着她的背影,激动地掏出手机:
【地下情报中心】
行政-林薇:【报告!已向目标灌输‘好感度’概念并成功引导其使用网络搜索!over!】
众人:【!!!勇士!】【撒花!】【坐等搜索结果!】
沈心回到办公室,真的打开了浏览器。她秉持着严谨的研究态度,决定采用多关键词、多平台交叉验证的方式进行研究。
**第一组关键词:【男领导 频繁 找你 原因】**
搜索结果:
- “肯定是喜欢你啊!傻姑娘!”
- “潜规则警告!小心职场性骚扰!”
- “想让你加班干活画大饼呗。”
沈心:“……”缺乏依据,主观臆测严重。排除。
**第二组关键词:【男同事 送礼物 关心 意图】**
搜索结果:
- “这还不明显?他在追你!”
- “海王钓鱼技巧,广撒网重点捕捞。”
- “可能只是人比较好,中央空调。”
沈心:“……”“追”是什么意思?“海王”是什么?“中央空调”比喻什么?术语不统一,难以分析。
**第三组关键词:【职场 好感度 表现 分析】**
搜索结果稍微靠谱了一点,出现了一些心理学文章,提到了“模仿对方行为”、“寻找单独相处机会”、“目光接触增多”等特征。
沈心对比了一下陆衍的行为:模仿?没有。单独相处?好像有(加班、请教)。目光接触?无法量化。
依旧难以得出结论。
她尝试换了一个更直接的搜索方式。
**第四组关键词:【陆衍 行为 异常 原因】(她甚至用了他的名字)**
搜索结果当然是一片空白。
沈心感到一阵挫败。网络信息噪音太大,有效数据稀少,且大量充斥着“喜欢”、“爱”、“追”这类无法定义且缺乏逻辑支撑的情感词汇。
难道真如林薇所说,是无法量化的“好感度”?
她决定进行最后一项测试。她打开一个知名的问答平台,注册了一个匿名账号,然后极其严谨地、几乎原封不动地把她向林薇描述的“案例”发了上去。
**提问:【管理学案例求教:分析对象A异常行为动机及其影响?】**
内容:(省略)……试分析对象A的行为动机及其对组织效率的潜在影响。
她期待能得到一些学术性的、有逻辑的分析。
#### **高潮:荒谬的答案与“可行性分析”**
匿名提问很快有了回复。而且因为问题描述得过于“学术”和奇特,吸引了不少看热闹的网友。
**回答1:【题主,你是在装傻吗?这男的喜欢你啊!这都看不出来?】**
点赞数:1024
**回答2:【这是什么新型凡尔赛?领导喜欢你,跑来问我们动机?动机就是想泡你啊!】**
点赞数:888
**回答3:【题主,听你描述像个机器人。对象A的行为在人类语境下,通常称之为‘追求’或‘求偶行为’(mate-seeking behavior)。对组织效率的影响未知,但通常会增加双方的非工作性时间投入。】**
点赞数:666 (这个回答稍微接近一点,但“求偶行为”这个词让沈心更加困惑)
**回答4:【我来正经答题!动机:对象A对对象B产生了强烈的浪漫兴趣(romantic interest)。影响:短期可能降低效率(因注意力分散),长期若形成稳定伴侣关系(pair-bonding),或可能通过提升情绪价值间接促进合作效率。建议:对象B可进行可行性分析,若对象A条件合适,可考虑接受并将其转化为合法配偶,以规避潜在职场纠纷。】**
点赞数:521 (这个回答居然试图用管理学术语包装,但核心观点依旧荒谬)
沈心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喜欢”、“追求”、“泡”、“求偶”、“浪漫兴趣”、“配偶”……她的大脑处理系统第一次出现了过载的迹象。
这些词语每一个她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指向她和陆衍,就显得无比荒诞和……不可理喻。
romantic interest?她和陆衍?
可行性分析?接受?合法配偶?
这比最复杂的合并报表准则还要让她难以理解。
她盯着屏幕,半天没有动作。脸上是一种罕见的、混合着极度困惑、轻微震惊和一丝……被冒犯了的表情?(因为网友说她像机器人)
她试图用逻辑去解析这些答案:
**前提:网友认为对象A(陆衍)的行为是出于“喜欢”或“追求”对象B(我)。**
**验证:查阅“喜欢”和“追求”的定义。网络定义:“喜欢”是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追求”是为达成某种目的(如建立亲密关系)而积极争取。**
**分析:陆衍的行为(高频交互、额外关心)部分符合“积极争取”的特征,但其目的“建立亲密关系”缺乏数据支持,且与我和他的职场角色及理性人假设严重冲突。**
**结论:网友的假设基于不充分的信息和普遍的情感模式推测,可靠性存疑,大概率属于错误归因。**
得出了这个结论,她稍微安心了一些。但那些荒谬的答案,像病毒一样,在她极其有序的大脑里留下了一丝难以彻底清除的痕迹。
她关掉了浏览器,清空了历史记录,仿佛这样就能清除掉这次失败的数据采集经历。
但那天下午,她对着电脑屏幕的时间,比平时多了一倍。偶尔,她会抬起头,目光穿过玻璃墙,若有所思地望一眼业务部的方向,然后更快地低下头,眉头锁得更紧。
【创界地下情报中心】
行政-林薇:【目标下午行为异常!频繁走神!还往业务部看了好几眼!】
业务-小李:【是不是搜索有结果了?老大!你有希望了!】
技术-赵哥:【赌一根黄瓜,她搜到的答案让她CPU烧了!】
设计-萌萌:【冰山内部开始地震了!虽然表面看不出来!】
市场-阿斌:【期待后续反应!】
而沈心,在下班前,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她在她的私人工作笔记(一个加密的Excel文件)上,新建了一个工作表,命名为:【**异常人际互动观察记录(变量A)**】。
她在第一行写下了:
**观察对象:陆衍**
**现象描述:(略)**
**现有假设:1. 工作交流需求增加;2. 性格使然;3. 潜在“好感度”异常?(待验证,可靠性存疑,需进一步收集证据)**
**下一步行动:持续观察,记录交互频率、内容、上下文。尝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方法待定)。**
她决定,将“陆衍”作为一个正式的、需要长期观察和分析的“异常变量”来处理。
对沈心而言,这不是心动的开始,而是一个未解之谜的立项。
对陆衍而言,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研究课题”,但他隐约感觉到,那堵冰墙上,似乎出现了一道极其细微的、几乎看不见的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