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衍发现了通往“冰山堡垒”的唯一合法路径——**借资料**。
自从上次成功借阅《猎户座计划决算报告》并走完那套完整的ISO流程后,陆衍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个借口,合理、合规、且受沈心本人认可与鼓励(在她看来,这是业务经理积极负责的表现)。
于是,业务部经理频繁出现在财务部走廊的身影,从“值得警报的异常现象”,逐渐变成了“哦,他又来了”的日常风景。
今天问去年的市场推广费占比,明天问某个合作项目的付款周期,后天又问竞品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测算方式……
陆衍的“星火计划”仿佛一个无底洞,对历史数据有着永不满足的需求。
【创界地下情报中心】
技术-赵哥:【警报解除,例行观察。目标陆经理已于10:15分进入财务部,手持U盘一个,理由疑似“借阅Q3供应商付款流程分析”。Over。】
市场-阿斌:【这频率……陆经理是把财务部当图书馆了吧?】
业务-小李:【嘘!我们老大这是在为项目殚精竭虑、严谨求索!(其实我们也不知道他到底要干嘛)】
设计-萌萌:《论如何将公费恋爱(未遂)包装成学术研究》by 陆衍
行政-林薇:【今天沈经理会让他签承诺书吗?赌一根辣条,会!】
沈心对此毫无察觉,甚至颇为欣慰。
她看到的是一个对财务数据高度重视、做事力求严谨的业务经理。这大大降低了她对“星火计划”风险的担忧。因此,对于陆衍的每一次借阅请求,她都给予了最高效、最专业的支持。
要什么给什么,流程走得一丝不苟,解释得清晰明了——虽然仅限于数据本身,绝不延伸半句题外话。
陆衍呢?他乐此不疲。
每一次走进财务部,看到沈心那副严阵以待、准备为他提供“专业支持”的认真模样,他就觉得有趣。每一次她一本正经地讲解数据背后的逻辑,那双在专业领域闪闪发光的眼睛,都让他觉得这比任何咖啡闲聊都有意思得多。
成本?无非就是多签几个名,多听几句“逾期警告”。
回报?是近距离观察她的无限乐趣。
单纯的借阅,交流时间有限,且内容过于单一。陆衍很快就不满足于此了。
他开始了战略升级——从“借阅资料”变为“请教问题”。
问题的难度和角度,经过精心设计。不能太简单,否则显得他业务水平低下;不能太超纲,否则超出她的职责范围会被直接驳回;最好是在财务和业务的交叉地带,能引发讨论,又能展示他的思考。
“沈经理,打扰一下。”陆衍又一次出现在门口,这次他没拿U盘,而是拿着一张写了几行字的便签纸,“关于‘星火计划’的预算编制,有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我们在前期投入阶段,采用更激进的补贴策略来快速获取用户,这个过程中的亏损额度,从财务角度看,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既能保证市场冲击力,又不至于让现金流承压甚至触发现金流预警?”
这个问题,既涉及业务策略,又紧密关联财务风险控制,完美地戳中了沈心的专业领域。
沈心果然来了兴趣。她稍微坐直了身体,思考了片刻。
“这是一个典型的‘战略性亏损’尺度问题。”她开口,语气像是一位教授在讲解经典案例,“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动态模型,核心变量包括:每月新增用户成本、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资金成本、以及你所能承受的最长回收周期……”
她边说边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迅速写下几个公式和变量符号。
“假设,你的单用户获取成本为C,用户生命周期带来的净收入现值为V,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R,你期望的投资回收期为T……”她流畅地推导着,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那么,亏损额度∑(C-V)/(1+R)^t ,其中t从1到T,这个累计值,必须小于等于你为该项目预留的风险准备金总额度,并且要确保运营现金流不会连续N个月为负……”
陆衍看着纸上那一个个陌生的符号和流畅的推导,看着她专注而认真的侧脸,听着她清晰冷静的分析,一时之间,竟然有些失神。
他提出的问题像个诱饵,本意是吸引鱼儿过来看看,却没想过会引来一条如此专业、如此强大的美人鱼,直接开始给他上课了!
【地下情报中心】通过小林的不定时文字“转播”,得知了办公室内的“学术氛围”。
技术-赵哥:【……他们在说什么?每个字我都认识,连起来是天书?】
市场-阿斌:【听起来好高级……所以陆经理是真的在讨论业务?】
业务-小李:【半真半假吧……这问题确实是我们正在讨论的,但老大居然拿来问沈经理……这是杀鸡用牛刀啊!】
设计-萌萌:【这画面……像不像学霸给学神讲题?(虽然学神好像听得很认真)】
行政-林薇:【重点难道不是——他们单独说话了!超过五分钟了!而且没有聊报销!】
外间工区的财务同事们,也第一次见到有人能和他们经理就专业问题讨论这么久(虽然主要是沈心在讲),纷纷投去敬佩的目光。
陆衍收敛心神,努力跟上她的思路,适时地提出疑问:“所以,关键是要精准测算V值,也就是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没错。”沈心赞许地点点头,似乎很满意他的“悟性”,“但这其中涉及大量假设,需要业务部门提供非常细致的数据支持,包括用户留存率、复购率、客单价变化等。假设的微小偏差会导致结果谬以千里。因此,在模型建立前,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首要前提。”
她完全进入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
陆衍看着她,忽然问了一个偏离主题的问题:“沈经理,您……很喜欢数字吧?”
沈心被打断,愣了一下,似乎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她看了一眼屏幕上复杂的表格和草稿纸上的公式,点了点头,给出一个非常“沈心式”的回答:
“数字是确定的、有逻辑的、不会骗人的。它们比很多东西都可靠。”
这个回答,简单,直接,却让陆衍心里微微一动。他看到了她冰冷理性外壳下,那份对纯粹和秩序的执着。
“受教了。”他真心实意地说,“听您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回去就让团队重新梳理数据,把模型建起来再来向您请教。”
沈心对于“请教”这个词似乎很受用,她微微颔首:“可以。模型建立后,我可以协助进行敏感性测试,评估不同假设下的风险敞口。”
陆衍心情愉悦地离开了。这一次,他感觉距离拉近了不少——至少,他从一个“借阅者”,升级为了一个“可造之材”。
初战告捷,陆衍的“请教”策略越发纯熟。
他发现,沈心虽然对人情世故迟钝,但对知识分享(尤其是她专业领域的)却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责任感。只要问题足够专业,她从不藏私,甚至会表现出难得的耐心。
于是,他策划了一次更大规模的“进攻”。
一天午休前,他来到财务部,没有直接找沈心,而是先找到了助理小林。
“林会计,午休时间打扰一下。我们业务部有几个新来的小朋友,对财务数据这块老是摸不着门道,看不懂报表,影响业务判断。听说沈经理是这方面的专家,不知道能不能占用她一点点午休时间,给我们做个极短的小分享?就讲讲最基础的,比如如何快速从报表里看出一个客户的真实经营状况?”
他态度诚恳,理由冠冕堂皇——为了提升业务部门的整体战斗力,更好地为公司赚钱。
小林哪里扛得住陆衍的亲自请求和迷人微笑,立刻红着脸进去请示。
沈心听完,思考了一下。提升业务部门财务素养,有利于减少沟通成本,提高决策效率,从而间接控制风险、提升效益。这符合公司利益。
“可以。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她同意了。
午休时间,业务部几个真正的新人(和几个假装新人的老油条),在陆衍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又有些忐忑地来到了财务部的小会议室。
沈心已经准备好了PPT……是的,她甚至做了PPT!标题是《非财务人员如何快速解读财务报表关键指标》。
讲座开始。
沈心讲得一丝不苟,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到现金流量表,深入浅出(自认为),逻辑清晰。
“……所以,不要只看利润,要重点关注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如果这个数字长期低于净利润,说明利润质量不高,可能有很多应收账款没有收回……”
“……资产负债率过高不一定危险,还要看债务结构,短期负债占比过高,即使比率不高,也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
“……毛利率的横向对比和纵向趋势比绝对值更重要……”
她讲得全是干货,毫无水分,但也毫无趣味性可言,像一台精准的知识输出机器。
底下的业务部同事们,一开始还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听着听着,表情逐渐从嬉笑变得严肃,再到恍然大悟,最后变成了深深的敬佩。
【地下情报中心】
业务-新人A:【卧槽!原来财务报表要这么看!沈经理牛逼!】
业务-新人B:【我感觉我以前看的报表都是假的……她一下就把核心抓出来了!】
业务-小李(假装新人):【老大这波操作神了!我们真学到东西了!而且沈经理讲得其实很好懂啊!】
技术-赵哥:【实况:业务部集体皈依财务门下了?】
市场-阿斌:【这是什么大型知识扶贫现场……】
陆衍坐在最后面,看着台上那个散发着专业光芒、掌控全场的沈心,嘴角的笑意越来越深。
讲座结束,业务部的同事们发自内心地鼓起掌来。
“谢谢沈经理!”
“讲得太好了!”
“以后能经常来听吗?”
沈心对于如此热烈的反馈似乎有些意外,她推了推眼镜,语气依旧平淡:“知识分享有利于公司整体效能提升。如果还有普遍性问题,可以汇总给陆经理,统一安排时间。”
她看了一眼陆衍,补充道:“当然,前提是不占用正常工作时间。”
陆衍笑着点头:“一定一定。非常感谢沈经理,真是受益匪浅。”他走上前,递过去一杯……**矿泉水**。
“讲了这么久,辛苦了。喝点水。”他笑得人畜无害。这次他学乖了,矿泉水,公司饮水机免费的,绝对不超过20元,符合规定!
沈心看着那瓶水,愣了一下,似乎在进行快速的合规性审查。确认无误后,她接了过来,点了点头:“谢谢。”
虽然只是瓶水,但这是她第一次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地接受了他递过来的东西!
陆衍心里的小人几乎要欢呼雀跃了!
【地下情报中心】沸腾了!
业务-小李:【成功了!老大成功了!沈经理接了!】
技术-赵哥:【虽然只是一瓶水……但这是历史的进步!】
市场-阿斌:《从扫码付咖啡到免费矿泉水:论陆经理的战术进化》】
设计-萌萌:【所以……这算不算是……沈经理默认了这种“请教+分享”的互动模式?】
行政-林薇:【啊啊啊!我就知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CP粉的春天要来了吗?!】
沈心拧开瓶盖,喝了一小口水,心里想的是:**“业务部学习意愿强烈,是好事。后续可以考虑整理一套标准化的财务知识普及材料,提高效率。”**
而陆衍想的却是:**“她接受了我的水。四舍五入,等于接受了我这个人。计划通。”**
鸡同鸭讲的“请教”与“传道”,在双方完全不同的内心戏中,意外地达成了一种诡异的和谐与平衡。